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 题:从欲说还“羞”到立法禁止性骚扰——2005年中国妇女权益保障迈出新步伐
新华社记者陈菲
“当时车上的人不多,那个陌生男子却紧紧贴着我,我往旁边挪了好几次,他仍始终紧贴我站。我也不好意思说他,只好中途赶紧下车。”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女士至今想起在
公交车上受到的性骚扰心里仍很不舒服。
李女士的遭遇绝非个别现象,许多年轻女士坦言自己或多或少在公共场合、办公场所受到过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性骚扰。然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法律在保护妇女免受性骚扰方面的缺位,众多女性面对这一严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问题羞于启齿,状告无门,更多地选择了逃避。
2005年8月28日,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草案。“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被首次写入法律。“这是中国第一次就性骚扰问题进行立法,填补了中国法律的空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指出。
性骚扰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却又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研究所关于北京市民遭受性骚扰情况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女性中有70%的人受到过性骚扰,54%的人听到过黄色笑话,29%的人遇到过有暴露癖的人,27%的人曾经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他人身体接触,8%的人曾经被别人偷窥,2%的人遇到过电话性骚扰。
正因如此,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性骚扰这一严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到了代表委员的重视。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法律上要有一个明确的反对态度,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角度考虑,把这个问题界定下来。”
2005年6月26日,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清晰而又明确地对性骚扰行为说出了“不”字,得到许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肯定,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关注。
经过反复讨论和酝酿,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最终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等条款写入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许多专家将此次立法行为视为这一立法领域的重大突破,认为中国在保障妇女权益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也指出:性骚扰的概念第一次进入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表明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立法禁止性骚扰的同时,“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逐步提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妇女代表的比例”等一系列妇女权益保障措施也明确列入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不仅在立法领域,2005年,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3月,全国妇联法律帮助中心正式启动,同时开通了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和反家暴热线,至今已接到投诉近2万人次,提供法律心理咨询近1万起。
——8月,《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发表,用1.3万字,分九个部分介绍了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以及妇女发展状况。
同月,中国妇女维权与法律帮助网启动,中国妇女维权与法律帮助基金设立。
——12月,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刁千营村等12个社区被全国妇联授予“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以示范推进更多零家暴社区建设,进一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截至目前,救助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共救助了160万人次的失学女童。
从立法到行政,从精神领域到物质领域,从政府投入到社会救助……2005年,中国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促使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迈出了新步伐,为妇女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