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全国各大高校热衷的“圈地贷款兴教”将给我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社科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李培林说,大学作为非营利机构,举债经营是“不正常的”,不符合主要靠政府财政和慈善捐款的国际
惯例。
社会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国家审计署2004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城市“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银行贷款占建设计划投资的近1/3,而实际取得银行贷款占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的59.42%。
李培林说,由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所得国家教育经费较多且多有保障,因此贷款的主力是省属高校。比如,河北省26所省属高校借贷已达50多亿元,其中10所骨干大学贷款40多亿元,占80%;山东省内高校在2005年9月底的贷款累计为103亿元,如果再加上各高校在建校过程中拖欠的工程款、校内集资款,金额不下130亿元。考虑到很多压力来自于扩招,专家认为,“扩招与贷款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蓝皮书中提到,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强劲需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认为,一方面教育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另一方面又存在政府的担保和支持,高校还贷不存在任何问题。商业银行普遍有学校贷款、政府埋单的想法,缺乏风险意识。然而,事实并不像银行想像得那么美。李培林说,“一些高校已经出现连利息都交不起的情况。”蓝皮书中举了江苏某高校的例子。该校每年学费收入1亿元左右,政府拨款6000万元,而该校仅支付教员职工的工资、奖金就需近亿元,再加上其他教学、科研和行政开支,已经无力偿还所借巨额贷款。因此银行拒绝再次贷款。此举又让它在建设中的部分教学楼和图书馆停建。
专家称,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化解这股热潮,以预防金融风险扩大。首先必须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规范地方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行为,其次银监会要加强对商业银行高校教育贷款行为的监管。(记者
董伟)
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