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大力调整,取得了不斐业绩。一是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目前市属工交企业改制率已达90%,商贸企业改制率已达98%。二是国有资产总额持续稳定增长,户均企业国有资产规模翻番。三是资产运行质量提高,前10个月26家市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6.31%。
五年
调整,成绩有目共睹。但市国资委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市国有经济仍存在产业布局过于宽泛、产业资源分割、产业集聚效应较差以及企业改制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对此,市政府日前发布《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力图通过新一轮调整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有经济更为健康的发展。
总体布局
推动“三个集中”,实现“三个优化”,是该《意见》确定的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
三个集中,即国有经济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产业、公用事业领域集中,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向品牌企业、大型骨干企业适度集中。三个优化,即优化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产业领域的布局,优化国有资本在产业内部的分布,优化国有资本在企业内部的配置。
在推动“三个集中”、实现“三个优化”的基础上,《意见》明确了2010年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国有经济分布的行业大类由71个减少到45个左右;企业国有(集体)资产额由目前的450亿元增至约600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由3.57%提高到6%;培育和组建10余个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和具有较强投融资能力、资产总量过百亿的投资类企业;大企业实现发展的品牌化和国际化,中小企业实现社会化改造和属地化管理,困难企业加快退出市场;企业主业原则上不多于3个,产权链条不超过3层,突出主业发展,提高运营效率。
进退有序
毋庸置疑,我市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既应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应关注城市发展和公众利益;既应提高国有经济的发展效率,又应关注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为此,《意见》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原则,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任务。
首先,是立足于完善基础环境、保护公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中,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要积极推行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运营的模式;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要形成国有经济控制基础资源、多种经济成分有序竞争的格局;在广电、新闻出版、报纸等行业领域,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产运营模式和企业运行机制;在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要按照国有经济重点保障基本服务、吸纳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的思路推进调整。
其次,是立足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
力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发挥国有经济的引导带动作用。在我市国有经济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家电电子、化工橡胶、钢铁、饮料食品、机械装备等行业,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现有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培育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国有资本要以相对控股的形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市产业升级。
第三,是立足于公平正义、社会稳定和规范运作,实现国有经济有序退出。我市重点发展产业以外、属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要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与此同时,通过土地变现分流安置职工、依法规范破产等形式,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
创新推动
近年来,青啤公司与AB公司战略合作、青岛港三国四方合作等一批项目的成功运营,有力推动了我市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在《意见》中,围绕创新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我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确保及时足额收缴,严格国有资本收益支出审核,按规定投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
组建综合性国有资产营运公司,推进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按照“依附政府、市场运作、吐纳股权、融资发展”的定位,组建我市综合性国有资产营运公司,搭建产业资本市场化运作平台,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并在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推进调整。研究制定《青岛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制定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投资监管、国有产权交易以及企业改制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法规范推进调整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 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