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病难,药价贵”呼声高涨时,以东盛制药集团总裁陶朝辉为代表的药企一派,却在“中国医药风云榜”颁奖典礼上抛出“馒头论”:“药品价格是什么?它不是做馒头,是面粉的成本加上燃气,加上工人工资,比如说一块钱一斤的面粉做成馒头,就只能是一块二;药品本身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高附加值
的产品,它的价值不能够仅仅与它的成本相提并论。” 假如药企一派所说的药价指的仅仅是出厂价,那么“馒头论”倒也算不得什么,因为中国的药品其症结首先在于流通环节。假如药企一派所说的药价系指总体药价,那么“馒头论”便是一个“真问题”,因为它试图掩盖的,是包括流通环节腐败、以药养医、大处方、医生回扣等在内的一系列弊端,而无论从大众不堪重负、市场扭曲还是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些弊端都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药品生产高风险、高投入固然不假,但高投入可以在成本中反映,高风险同样也可计入成本。至于药品的“高附加值”,指的是什么?总不会指流通环节的腐败性的附加值吧?时装、艺术品等,确实具有远远超越其物质成本的高附加值,如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等,但药品所具有的全部使用价值却都是“物质”的,似乎没谁把药作为艺术品收藏以及炫耀。 不知道陶总裁所说的“药价不贵”,是否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药品价格机制所依托的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在医院作为药品销售主渠道和“以药养医”的体制背景下,越是新药、特药、贵重药,医院以及医生个人从中拿到的利润率、回扣点越多。至于病情实际需要、治疗的经济合理性以及病人负担,则每每被忽略不计。由此形成的对新药、特药的需求其实并不是病人需求,而主要是医院和医生的需求。在这样畸形市场需求下形成的价格机制,肯定是一种违反经济规律的、怪异的价格机制。 按陶总裁的构想,只要实现“低保人群由政府买单”、“普通人群走保险”,老百姓便不再喊药价贵。即使这样,不等于畸高的药价可以容忍。刘以宾《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