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慈善事业要讲“规矩”———青岛市慈善总会举办“爱心飞扬慈善论坛”侧记 青岛市慈善总会在庆祝成立4周年这一天,采取举办“爱心飞扬慈善论坛”这一特殊的庆祝
方式。公信力、慈善意识、立法规范成为这次论坛的关键词,提高慈善公信力,发
展慈善事业,是靠慈善意识还是立法规范?慈善论坛的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基层的慈善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为青岛慈善事业乃至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提高慈善公信力
青岛大学的孟天运博士认为,慈善事业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慈善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慈善事业的自身建设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慈善事业的存在,以善款为前提,善款的来源,又是以大批有捐助行为的社会成员为基础。这些社会成员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与信心,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而维护这些群众的信任与信心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如果没有公信力,慈善事业就会枯竭。
孟天运博士认为,我国慈善事业目前公信力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摊派性的募捐持反感态度;对所捐款项的下落持怀疑态度;对有关官员的腐败持悲观态度;对募捐机制的不规范状况持怀疑态度;认捐行为也缺乏公信力。正因为缺乏公信力,所以在一项调查中,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也正是因为缺乏公信力,著名的慈善家余彭年发出了“好事难做,善门难开”的感慨。因此,慈善事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改变公信力低的现状尤其重要。
唤起“慈善之心”
青岛大学赵新彦教授认为,行慈善之行,首先要有慈善之心。这种慈善之心主要表现为一种自觉无私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们做出慈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赵教授认为慈善责任所面对的对象,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因此,在他看来,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
尽管在赵新彦看来慈善的责任意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先富起来的人,这种责任意识似乎还处在一种睡眠状态。人们经常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公民每年的慈善捐款为人均522美元,占平均收入的2%,而我国每年人均捐赠不足1元。如此的差距,正是国人缺乏慈善责任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印证。
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博士更是用“慈善意识断裂”来形容慈善意识缺乏之现状。他认为,在我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中不缺乏慈善意识,但随着社会救助及慈善事业主要由政府承担,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受到排斥。有鉴于此,蔡勤禹提出在和谐社会建设征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弘扬传统的慈善美德,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善心”的人文社会,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立法是固本之基
中国海洋大学的崔凤博士认为,仅靠道理的说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认为,我国慈善事业亟待完善,慈善组织的运行亟须引导,其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慈善资源的不足、慈善意识的缺乏,还在于慈善相关立法的欠完备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他说,在我国加快慈善机构与慈善事业的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规范性文件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两部是法律,现有的慈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健全、约束力不强,难以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因此,他建议,颁布《慈善事业法》,对慈善事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重要措施、法律制度等进行规定;完善捐赠税法制度,在政策上鼓励企业与个人参与慈善事业;将一些合理的制度用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如评比奖励制度、专门的慈善事业监督制度等。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