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读初中的孩子在家里每天差不多只跟她说三句话:“妈妈,我回来了”、“妈妈,我吃饱了”、“妈妈,我睡觉了”。除此之外,孩子不愿意再有更多的话。
这位家长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在孩子升入初中后骤然加剧却是不争的事实。
孩子在山师二附中就读
的陈女士说,读小学时,孩子有什么话都愿意回到家里说给她听,可自从上了初中后,孩子就不愿再和她“啰唆”了,放学后常常默不作声,问一句答一句,有时问了也懒得回答。这让陈女士很苦恼,但也不知如何是好。
正上初二的男生小韩告诉记者,现在班里很多同学都有了手机,回到家里他们宁愿给同学发短信也不愿把事情都告诉父母。“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动不动就问成绩、分数,再就是督促我写作业,都是我不愿听的话,当然也就懒得搭理他们。”初三女生小雪说,自己在学校里一学一整天,已经够“辛苦”了,可回到家里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还要经受他们的唠叨,总是感觉身心疲惫,懒得说话。
家庭中亲密的亲子关系正在出现裂痕。济南五中在10月底曾举行过一次特别的活动,邀请了100名学生和100名家长手牵手同做游戏,在游戏中敞开心扉,结果,很多家长感觉相当震撼:“牵起孩子的手,才意识到自己做得很欠缺,对孩子了解的很少。”济南五中的校长陈仕学说,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超过一半的学生会从心理上发生许多大人注意不到的微妙变化,让家长感到不理解,形成了所谓的“代沟”,对此,学校有责任通过活动的步步深入,探索家长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北京某区近日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一项心理状况抽样调查也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令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近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2/3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从孩子成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看,出现‘闭锁型’,对父母产生反感,也是正常的心理变化。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有这方面的反映。”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权朝鲁分析说,家庭不是“第二课堂”,家长应该多为孩子创造积极信息,通过“家庭治疗”,与孩子经常性地主动沟通,才能尽快改变被动局面,恢复亲密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学校、社区也有责任对家长进行教育,帮助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记者吕华远)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