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第六届年会获悉,2003年,上海物质消耗程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已相当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
据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黄晓芬介绍,物质总需求是衡量区域经济系统年度资源消耗的总量指标;物
质消耗强度是衡量人均资源消耗量的指标。
1990
年至2003年,上海市直接物质输入量和物质需求总量均呈递增趋势。2003年的直接物质输入量和物质总需求分别达到3.47亿吨和14.53亿吨,是1990年的2.96倍和1.84倍。与全国平均消耗强度相比,上海是其1.5倍;上海的物质消耗强度已相当接近于发达国家。
以物质生产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也相当低。物质生产力以每投入一吨物质量所创造的GDP,反映一国或区域的资源使用效率。本世纪初,上海市的物质生产力为74.3美元/吨,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美国已达到307美元/吨,日本为763.9美元/吨,德国为360.9美元/吨,相当于上海市每创造100美元GDP需要消耗约1346千克的自然界物质和资源。
“这表明上海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增加资源消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黄晓芬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资源消耗还有加剧增长的趋势。
黄晓芬认为,以上海目前的物质消耗量为基础,2025年若资源利用率提高4倍,则每创造100美元GDP物质消耗量减少到337千克,可与上世纪90年代美、德、荷兰等发达国家水平持平。而赶上日本的水平,上海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提高10倍。
“大约在2050年后,上海经济发展才有望实现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黄晓芬说。 本报记者 王思睿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 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