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市场上伫立着两大政府间组织。一方是代表石油供给国利益的欧佩克;一方是代表石油需求国利益的国际能源署。2002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一场狂风骤雨般的价格上涨,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两大阵营之间以及各阵营内部成员的利益博弈。
欧佩克笑里藏刀
2002年以来的石油价格疯涨为欧佩克成员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收入。从2002年1月到2005年9月,欧佩克一共9次上调成员国的石油生产配额,试图控制价格过度上涨。但是,欧佩克并非真正希望石油价格回落,往往是石油价格稍有回落,欧佩克就会立即做出下调生产配额的决议。根本上,控制石油生产、维持石油高价符合欧佩克的整体利益。
从需求方看,石油危机以后,国际能源署极力倡导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在缓解石油市场波动方面作用并不明显,大型石油公司涵盖了上游和下游所有的石油产业链,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大型石油公司控制了石油生产,另一方面通过石油市场控制了石油交易,石油价格上涨对他们而言甚至是有利无害的,市场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理解。
石油新贵推波助澜
两次石油危机以来一直到上世纪末,新兴石油新贵的石油供应规模迅速扩大,增强了石油供应的多样化和竞争性,世界石油市场也因此维持了长达二十年左右的低油价时期。欧佩克国家的影响力受到了严重削弱,甚至有人惊呼,欧佩克石油卡特尔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然而,从1999年3月的欧佩克石油限产得到俄罗斯、墨西哥、挪威和阿曼等石油新贵的支持开始,情形已经发生逆转。近年来,欧佩克采取的减产或增产计划几乎都能得到其他主要石油供应国的积极响应。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国之间从竞争者变成了合作者,一个更大的石油供应卡特尔正在形成。欧佩克的举动能够在所有石油供应国中产生羊群效应,对市场的控制力甚至得到了强化。
需求方内乱伤己
石油需求方面,以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印度等新兴用户之间开始形成竞争。石油资源的争夺导致了这些国家之间出现尖锐的利益冲突。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国际能源署已经难以代表石油消费国的整体利益,协调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冲突。石油需求方越来越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
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突出表现在中国和美国,以及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能源争夺上。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上,中国和美国已经在非洲、中东、中亚和美国开始了全面接触。而中国和日本在东海石油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已经从经济利益冲突逐渐上升到了政治利益的冲突。
总之,一方面石油供给方的内部凝聚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石油需求方的内部离散性越来越明显。供给方内部博弈和需求方内部博弈的不对称变动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供给方,石油价格上涨几乎成为必然的结果。
作者:覃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