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家已被注销长达7年时间的企业,如今竟能一次性“招收”100多名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南昌另一家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的通讯类企业,不仅能一次性招收上百名应届毕业生,而且还能不用考虑专业,招收几十名与通讯行业毫不相关的农、林、水专业的毕业生……
这些与常理相悖的就业情况让人疑问重重。那么,究竟是
谁在为这些虚假就业开证明呢?
虚假证明触目惊心
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对2004年全省数万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进行查询发现,10余家公司不合理地大量吸收毕业生,存在制造虚假就业的重大嫌疑。这些在江西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每年吸纳的大学本、专科生人数均在百人左右甚至更多,成了江西的“用人大户”,其招收人数之多,招收涉及专业之广,令江西一些大规模的企业都望尘莫及。如1997年底营业期满已被注销的南昌升达副食品采购供应站,2004年却“招收”了119名本、专科毕业生,牵涉江西多所省内知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再如南昌市翻译事务所(原南昌市人才市场下属单位,现工商局查无此公司)2004年接受了122名本、专科毕业生。
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信息市场部部长王为民介绍,这种将未实际就业的毕业生“安置”到一些并无用人需求的公司或单位,甚至还提供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单位给毕业生“落户”的情况,目前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记者了解到的虚假就业情况,仅仅是“冰山一角”。
虚假证明的背后
就在这些“用人单位”盖章同意接收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上,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意见”一栏内无一例外地都盖的是各个“人才流动中心”的专用章。经记者多方了解,江西省一些人才市场(人才流动中心)均掌握了一批这种专为吸纳毕业生虚假就业的公司用章并长期使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人才市场与虚假证明的关系,记者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对南昌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暨南昌市人才市场进行了暗访,发现从开具虚假就业证明当中,人才市场能够获得相当的经济利益。在这个人才市场的人事代理部,一位工作人员称,只要一年交240元相关费用,就可以办理毕业生档案接收手续,并随即开具了《接受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证明》让记者回校转档案。记者提出人才市场不同于实际就业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可能不承认这是毕业生正规就业。该工作人员称就业协议书盖上人才流动中心章后,“学校会认作是用人单位接收的,而且不少学校和学生都是这么办的,人才市场也会落实好具体的就业单位名称。”
记者公开身份后,一位人事代理部副主任提出了他对“虚假就业”的看法:“我认为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可以达到99%以上,只不过很多学生没有和用人单位签合同。因此,人事代理部门提供一些虚假单位用章,只是帮这些学生忙。”他也据此认为教育部门统计就业率的方法陷入误区并有失公平,不能以用人单位盖章接收为是否就业的唯一标准,这会造成事实就业与统计就业的误差。
“一举三得”还是“积重难返”?从表面上看,人才市场提供虚假用人证明可谓“一举三得”:对人才市场来说,能够以确保提供户籍和挂靠单位为名,吸引更多毕业生来办理落户手续,并收取每人每年约200元的档案保管费用以保证部门经济效益;对高校来说,只要学生找到挂靠单位,不管是否真正能够工作,都可以视为“就业成功”,不仅能维护学校较高就业率的社会形象,还能为此争取更多的招生计划;对毕业生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但能够将户籍留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不必迁回原籍,并继续寻找新工作。
但江西省教育部门认为,人为造成的就业率虚高将严重影响中央、各地和各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判断,进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出台并误导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仅以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为例,就可能生产出大量无人 “买单”的毕业生后还浑然不觉,使得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甚至积重难返。
一些毕业生也认为,伪造就业单位表面看上去“一举三得”,但就业压力从没有真正缓解,其造成的直接恶果必将是大量“挂靠”的毕业生闲置在就业市场并不断累加,给今后的毕业生就业造成更大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