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同济大学女子学院将从下学年起开始增设厨艺课、女红课等新课程。学院有关人士表示,此举能让女子学院的女生更“女人”,今后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扮演好一个妻子、母亲的
角色。
让女大学生学习烹饪和女红,目的是为了让女生更“女人”、更完美,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什么样的女性才是“完美女人”?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种标准是:容貌美丽,气质高雅,不但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与男性同等的作用和功能,承担同等的社会责任,还能同时履行好传统女性角色,相夫教子的女子。
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安外”又能“主内”,能够达到以上标准的女性确实称得上是“完美女人”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凭什么要求女性这样“完美”?给予女性如此之高的“社会期许”又出于何种心态?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在家料理家务、侍奉丈夫、抚养子女,遵从“三从四德”,恪守贞洁从一而终,完全依附于男性而生存。这种生存状态,对于社会来说,是畸形的;对于女性来讲,意味着极度不公。由此而长期剥夺和抹杀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发挥智慧造福社会的机会。社会文明进步到了今天,男尊女卑的时代自然一去不返,然而,如今我们既要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人凭借出色的工作来获取男性的尊重,又要盼望女性兼备贤惠、温柔的传统女性形象来得到另外一种认可,太过苛求了。
声音:“完美女人”折射性别教育不足
在外辛辛苦苦工作,回到家还要任劳任怨地当一个家庭主妇和贤妻良母,这样的道德期许是女性不可承受之重。从本质上说,这仍然是一种无形的歧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进厨房”仍然是女性的“专利”。
社会的现实价值观念总是多元的,而且具有短期性、易变性等特征,但大学的价值观念由于受文化和历史沉淀的影响,具备摆脱短期功利狭隘性的特质,因此它可以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担当起引领主流价值的作用。
作为大学,把烹饪和女红等相关“手艺”纳入女大学生学习课程之列,原本可以作为现有教育内容的补充,值得称道;但如果是致力于培养“完美女人”而为之,就等同于变相助长此种处于模糊层面的社会歧视,有违大学精神。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