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中,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哪里?胶州市的做法是:从指挥生产的田间地头退出,集中精力财力办好那些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向农民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技良种推广、市场流通建设等三大服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胶州市胶东镇北部碧沟河沿岸,一株株,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速生杨,郁郁葱葱,随风摇曳。笔者了解到碧沟河治理项目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已顺利竣工,此项工程可增加灌溉面积1.8万亩,仅此一项年可增加粮食产量246万公斤,农民可直接增收172万元。这是今年胶州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胶州市历来十分重视。据统计,今年以来,胶州市18个镇处计划实施实事工程197件,竣工108件,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对田、水、林、路进行综合治理。今年共新建平塘14座,新打大口井15眼,机井4眼;铺设地下管道3000米,维修防渗渠2000米;新修、维修桥涵88座,新建拦河坝1座,提水站1座;新上节水灌溉工程3处。新增灌溉面积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万亩,年节水量87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4万亩,开挖树穴32.47万穴,植树32.47万株,涂白37万株。已新修、维修生产路及乡村路104条230.2公里,疏通隔离沟109.9公里。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高效农业生产
在胶西镇宋戈庄,村民崔永好兴奋地告诉笔者:“我们一家7亩地全部采用一年三季种植模式,一年下来总计收入21800元,是以前种粮的6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胶州市农科人员通过精心研究,多年试种,终于摸索出一套“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的种植模式。在胶西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近万亩,由于错开上市高峰,蔬菜价格较高,农民腰包鼓了很多。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推广应用良种,特别是马铃薯、大白菜、羊角椒等胶州市传统优势特色蔬菜,是提高产量、质量的关键。因此,胶州市引进了抗旱、抗病性较强的抗灾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如“鲁麦21抗旱”小麦,“981”、“农大108”、“鲁单50”、“丹玉13”等抗旱玉米;从山东农科院引进具有脱毒强、病害轻、产量高、长势强等优点的荷兰七号薯种;抗病毒、霜霉病、软腐病的“87-114”、“改良青杂3号”大白菜等。目前,胶州市粮食、蔬菜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产量获得大大提高,单全市10多万亩马铃薯靠引进良种就减损、增收200多万元。
完善市场流通服务,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以前没有协会,合同只能通过中介来签订,利润损失很大。现在好了,村民有了蔬菜协会后,上个月一家青岛公司来收购大白菜,价钱比市场贵了1角不说,合同还预定到了明年。今年大白菜总的卖量预计是去年的2倍多。”胶州市蔬菜协会会长赵义荣如是说。
一家一户小生产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一直是农民的也是政府的心病。为此,胶州市努力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拓展流通渠道,扶持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农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方式。在蔬菜种植示范区建设了苑戈庄蔬菜批发市场、沙梁马铃薯批发市场、胶东大椒城等,经营品种有各种蔬菜、白菜、土豆、大椒干、花生、大豆、油料等,市场占地面积1500多亩,交易量200多万吨,交易额近16亿。采取“农户+协会+企业(营销大户)”的形式,目前,胶州共注册农产品协会49个,经民政局备案的有13家,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今年10月,胶州又提出从2006年开始总投资2340万元对大沽河、胶莱河、墨水河、洋河、胶河“五河”流域实行专项补贴,实现种植标准化、瓜菜良种化、发展规模化、营销市场化“四化”要求。至2008年,“五河”流域新发展13万亩优质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实现全市蔬菜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农民亩均增收1800元。
梁学勇 赵法文 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