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长虹、海尔、联想、央视入选。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出口的名牌很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12月12日《东方今报》)
质地、造型完全相同的服饰,一挂上名牌标志,立马身价倍增,这样的教训时时上演。没有品牌就无法拥有品牌效应,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眼睁睁地看着人家大快朵颐,自己却无奈甚至屈辱地收获残羹冷炙。据悉,早在去年,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即高达673.9亿美元,遍览中国企业,谁能抗衡?当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摧营拔寨、大把赚钱时,我们只能得到可怜的加工费,这种境遇不止是尴尬,简直是屈辱。
“以市场换技术”的论调曾经盛极一时,日前仍有闻人鼓吹“不必刻意追求自主品牌”。“以市场换技术”,这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当然不无必要,但是,不能仅仅止步于“换”,“换”应该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其终极目标应是“借鸡生蛋”,通过“换”实现一时之需,最终依靠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如若不然,几亿件衬衫才可以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就难以避免。所谓“第一辆车我买,第二辆车我学,第三辆车我自己造”,如果一味沉迷于换,不仅陷己于被动,而且永远是个孱头。
因此,当务之急是培育自主品牌。有人指出“品牌小国”的背后,是企业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知识产权观念淡漠。这种剖析只是表象。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内私企平均寿命只有2.9岁,每年被淘汰出局的私企有10万家。一个朝不保夕的企业,亟需直面的是生存压力,自然无暇顾及构建品牌。私企早夭抛却自身原因,不能排除市场机制不够稳定、法律调控尚需完善以及无良官员无故欺凌等等外因。
统计显示,2001年我国全部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不足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2002年,我国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仅为美国的1/22,而且我国企业的探索与发现新知识的基础研究却非常少。据科学家杨福家说,从2000年到2004年,尽管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上升,但是科研质量却在下降。一方面国家和企业对科研投入偏低,一方面科研质量难尽如人意,奢谈品牌创立显然是舞花水月。
据悉,世界著名企业已实施专利战略,在我国“跑马圈地”;世界知名品牌,仍在大肆抢滩中国,已成围堵之势。面对斯情斯景,是与狼共舞还是束手待毙?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只有与狼共舞,才有可能狭路相逢勇者胜;倘若束手待毙,则永远要仰人鼻息、身不由己。但是要想突出重围,前提即是“政府要支持,企业要争气”!
(作者:王石川)
责任编辑 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