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播往往是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原来的文化中心出现了新文化,旧文化反而要到周边去寻找了。这其中体现出来的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地域的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时间上的差异。
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后,各种言论纷出,有祝贺的,有自责的,有遗憾的,不一而足。我以为正确的态度是祝贺,
在祝贺以后加以积极的反思。
反思之一是,假如我们也拿端午去申遗,我们有韩国那样的胜算吗?我们的端午节现在还剩下什么?除了吃粽子,大概还有划龙舟,可还有多少人喝雄黄酒、插菖蒲,以及进行其他古代才有的仪式?而当粽子成为饮食店里的常见食品,划龙舟演化为一种体育活动后,端午节差不多没有什么特色了。而韩国呢?他们的端午祭据说有丰富的内容,有萨满祭祀,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有民间艺术展示。我们惟一能胜过他们的,只是端午这一个已经被架空的名称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为什么我们传统节日的民族色彩正在越来越淡化。有人批评中国人传统保守,其实并不全面,我们有时过分追求时髦,而将传统不断丢弃;否则,怎么会有破坏真古迹(如刻画长城)、制造假古董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
反思之二是,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即使用的是我们的名称,又有什么不好?
我们应该高兴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其值得骄傲之处,所以邻邦才愿意借用我们的名称。我想,中国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洋的圣诞节,对西洋人来说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中国人接受了他们的文化,恐怕只有深深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才会担心我们会因此失去了自己民族的节日。我倒是很希望什么时候外国人能过上我们的春节,但似乎目前很少有这样的迹象。中国农历的元旦原来也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节日,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采用公历,首先废除了这个节日。现在越南与韩国仍然在过农历的新年,而且似乎比我们的节日感还要浓。我们的春节也同样正在不断被淡化,并且失去其多彩的性质,在传媒上体现出来的过年最大特点就是吃饺子,弄得差不多外国人都有这种误会,其实许多南方人过年并不吃饺子。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正在慢慢流失其原有价值,有朝一日如果韩国或越南也以春节去申遗,我们是应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反思之三是,孔子说的“礼失求诸野”,真是文化传播理论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里的野不是野蛮的野,而是郊野的野。文化的传播往往是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原来的文化中心出现了新文化,旧文化反而要到周边去寻找了。这其中体现出来的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地域的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时间上的差异。韩国保留了许多中国的文化是我们应该高兴的事,看韩剧《明成皇后》与《大长今》,不管高贵为皇后,还是平凡如宫女,都对中国典籍无不知晓。皇后能以《左传》应付时势,宫女能将《孟子》倒背如流,说明中国文化自有其不可忽视的魅力,也反映了文化传播的正常规律。
更何况,历史上的韩国学者还以他们的智慧发扬了中国的儒家文化,更是值得我们称道的事。所以即使申遗成功的韩国的端午祭,是以中国的端午节为根源,也没有什么让我们觉得遗憾或郁闷的道理,相反却应该予以祝贺才对。文化传播还有一个特征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发生变异,即使韩国的端午祭是中国传过去的,也一定会加上浓重的韩国色彩,而不全是中国式样。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申遗成功,也仍然是韩国的端午祭而不是中国的端午节了。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更不应该有遗憾的感觉。
作者:周振鹤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