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庆:一个渔民的富裕路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改革开放诞生了一批“万元户”,那时的“万元户”可是一个巨大的荣耀,代表的是勤劳致富的价值,“万元”是人们追寻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个更大的数字符号让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成为大多数百姓羡慕的对象,这部分人通常在姓氏之
后加上代表财产庞大的“百万”来表示,譬如“刘百万”,“百万”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现在,数字已经不能说明什么了,人们开始更多地以技术、创新等等更具成长性的因素来评判一个经营者的成功与失败。 薛举庆,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瓦屋庄社区的一个普通渔民,却在这三次浪潮中都成为风头浪尖上那一少部分被人羡慕的成功者,也就是一个靠劳动创造了财富的佼佼者。
薛举庆收获第一桶金的故事要回溯到1984年,那是农村刚刚实行“大包干”之后不久,国家正积极鼓励农民进行个体户经营,薛举庆看到本村渔民多、渔获物丰富,但因没有销路往往滞留在附近几个村庄,卖不上好价钱,有的甚至就白白地腐烂变质了。他果断地半借半贷筹集了20万元,在瓦屋庄村第一个建起了一座80吨的水产品冷库,将渔民的渔获物收集起来,成批地卖出去,那时他的客户已经涉及胶州、莱州等地。在经营冷库的过程中,薛举庆还顺便做一些海产品加工业务,在海产品加工过程中,他发现扇贝养殖是一个能生钱的好营生,因此他同时投资进行了扇贝养殖。冷库和扇贝养殖每年为老薛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这样,当人们还对“万元户”津津乐道时,薛举庆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万元”这一大关。10年之后的1996年,老薛手头正宽裕的时候,青岛开发区出台政策鼓励渔民进行网箱养殖,承诺每个网箱政府补贴200元,老薛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于是果断地拿出40万元,新上了60个网箱,此举又成为瓦屋社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网箱养殖利润可观,老薛稳扎稳打,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到2004年,他的网箱数量达到了230多个,年利润可达30万元左右。这样,当人们在对“百万”这一数字感兴趣的时候,薛举庆已经悄悄地跨越了这一阶段。
老薛富了,本村230户渔民中的三分之一也跟着他走上了网箱养殖的道路,2004年,全村70多户渔民的网箱数量达到3000多个,平均每户每年的收入达到6万元左右。
再过10个年头之后的2005年,因项目建设需要,薛举庆在海西湾的网箱全部拆除,在这同时,他的目光又转向了深水养殖。深水养殖技术含量高,开发资金大,在开发区还没有人试验过,在区里的大力扶持下,薛举庆又果断投入60多万元,在距海岸1500米的深海海域试验性地建起了6个深水抗风浪网箱。他现在天天吃住在海边,把全部的精力放到这六个网箱上,精心照顾箱内的12万尾鱼苗。老薛对深水养殖充满信心,他说,明年春天他的鱼将可以售出4万尾,预计明年,他投入的成本就可以赚回来。他还说,深水养殖产量高、利润大,下一步他还会进行深水沉式网箱的试验,等他试验成功了,让乡亲们都来搞深水养殖,好让大伙儿一块富裕。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