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北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会议上,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对“好人主义、以不得罪人为最佳取向”的官场庸俗作风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说:“庸俗作风是通向腐败的引桥。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从行为的庸俗化开始的。腐败分子是党的肌体上的毒瘤,毒瘤可以割掉,庸俗作风则是
一种病毒,它降低党的肌体免疫功
能。”(见12月6日《人民日报》)
“庸俗作风是通向腐败的引桥”,此话颇有现实针对意义。奉行好人主义、以不得罪人为最佳取向的庸俗主义,实则是一种灰色“官场文化”的反映。随着儒家中庸之道的日渐功利化、浅薄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之类,成了时下一些官员奉行的处世哲学。
我担心,当庸俗主义成为某些人的共识,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潜规则,即会形成某种“逆淘汰”。这种灰色“官场文化”造就出的大多是八面玲珑、投机钻营的人物,以及思想上不求进步、生活上贪图安逸、工作上得过且过的平庸之辈。而那些有棱角、有主见、想干事的干部,则容易遭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考验。长此以往,难免会歪风邪气上升,难免会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无疑会对一个地方健康的政治生态构成一定威胁。
如此庸俗主义,使那些原本一身锐气的官员因顾虑重重而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对领导意志说“不”。比如,一些地方的“拍脑袋”决策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出台,并不是那些地方一个明白人也没有,而是那些明白人的心中各有“想法”,个个深谙明哲保身。因而,庸俗主义是削弱官员行政能力、干扰行政效率的顽固病毒。
当前官场庸俗主义代表性的表现是“官八股”日益泛滥。某些官员无论在大会上讲话,还是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总是言之无物,只会讲些“说了也白说”的空话、套话,以至于给公众留下了“官腔就是打哈哈”、“官话就是废话”的印象。
按理说,官员处世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因权力之重而谨慎从事,不妄言、不妄行,与雷厉风行、敢做敢为的处世风格一样,并无本质上的高下之分。但是,官员的这种谨慎,应体现在对百姓的敬畏上,体现在对法规的严守上,而不能体现在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容忍和放纵上。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盛行的官场庸俗主义,恰恰就是把“谨慎”这两个字用错了地方。
官场庸俗主义不除,官场正气、新风难树。(郭之纯)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