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家已被注销长达7年时间的企业,如今竟能一次性“招收”100多名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南昌另一家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的通讯类企业,不仅能一次性招收上百名应届毕业生,而且还能不用考虑专业,招收几十名与通讯行业毫不相关的农、林、水专业的毕业生……(1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这些注销多年或根本没注册的“
死”企业,成了江西的“用人大户”,其招收人数之多,招收涉及专业之广,令江西一些大规模的企业都望尘莫及。这些与常理相悖的就业情况让人疑问重重:“死”企业何以能猛“招”大学生?其实,这是“就业”指标惹的祸。许多高校为显示政绩,便在提高就业安置率上做手脚,把一些未实际就业的毕业生,“安置”、“挂靠”到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单位。同时,“人才流动中心”提供一些虚假证明,让这些学生能够将户籍留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
活人不会被尿憋死。上级用就业率考核高校,高校就用“死”企业就业来保证“就业成功”,实在是高!在当前体制下,就业率太重要了,在一定程度上,就业率就是高校或者专业的风向标,不仅涉及高校专业生死存亡,还关乎领导头上的乌纱帽,也是学校抢夺学生生源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怎能不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手段制造就业?事实上,“死”企业猛“招”大学生,只是全国范围内的虚假就业的“冰山一角”。劝学生签假合同、开假证明充数等,各种各样的虚假就业,可谓“百花齐放”,这恐怕是决策者所始料未及的。
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工作的一个标准或有其可取之处,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无论如何,片面追求就业率催生了“就业率崇拜”,靠造假提高“就业率”的方式,绝不是改变“就业难”现状的正道,而且对社会危害极大。
更多教育新闻>>>>>点击进入新闻网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 刘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