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庆松与妻子和三岁的女儿依依惜别 |
|
出征前戴上光荣花 |
|
维和警察列队准备出发
|
凛冽的朔风挡不住出征儿女们的满腔热情,带着亲人的企盼和祝福,他们将奔赴遥远他乡。昨天上午,市公安局隆重举行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出征仪式,从本市近万名公安民警中选拔出来的18名警界精英,将踏上为期八个月的征程。
据介绍,这次参加中国第三期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任务的我市公安机关共有22名队员,有4人已作为先遣队员先期抵达任务区,他们中党员有21名,平均年龄30岁,绝大多数具有大学学历和英语、法语会话能力,其中女队员4名,担负的任务主要有排爆、阻击、特种车辆驾驶、翻译等。
他们中有参加公安工作15年的“老民警”,也有刚刚应召从警的“新兵”;有的是新婚不满半年的新郎,还有一对未婚恋人共同参加了这次任务。从今年10月9日“千里挑一”入队以来,经过在廊坊武警学院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和公安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严格考核,防暴队全体队员凭着顽强地拼搏精神,最终以优秀的专业素质和昂扬的精神风貌顺利地通过了联合国的甄选和评估。
“出发!”随着第三期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二分队教导员徐军一声指令,18名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踏上了专车,奔赴海地。很快,载有18名维和队员的汽车缓缓驶离大家的视线,但是许多人还在挥着手。
出征勇士谱
人物1韩庆松
硬汉头次洒泪花
昨天上午,队员韩庆松的爱人孙艳抱着3岁的女儿佳佳前来送行。“放心吧,我一定会完成使命的。”31岁的韩庆松抱着女儿佳佳亲了好几下。
韩庆松毕业于天津武警学院,此后在武警防暴队当过连长。2000年,他转业后分到了刑警支队,这一干就是5年。今年6月份,得知维和防暴队选拔队员后,韩庆松早早地报了名,凭借着在军队练就的好身手,韩庆松最终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防暴队员。
“他是个很正直的人,平常做事很利索,属于硬汉那种人。”孙艳这样评价自己的爱人。但是就是这样的硬汉,昨天,在别离的一刹那间,韩庆松眼睛里含有一丝泪花,然后很快又把脸转了过去。“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流泪。”孙艳抹了一下眼角,朝韩庆松挥了挥手。
人物2于鹏、王骏
出征前赋诗言志
“我将远行,是为了和平……为她我会付出终生!”昨天,在欢送仪式上,防暴队第一战斗队队长于鹏在上车前急匆匆地塞给记者一张纸:“这是我刚写的诗,再见了朋友。”这个36岁的警察上车后朝战友们敬了个礼。
临阵抒怀的还有27岁的王骏,来自特警支队的他,已经当了5年警察了。他的女友刘娜是宝山路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刘娜告诉记者,王骏是在升平路小学读的书,在15中上的中学,1999年毕业于青岛警校。“头一次出国,他带了两大本相册。”刘娜很甜蜜地告诉记者,王骏喜欢写散文,“他告诉我把海地的工作情况写成散文,回国后当成礼物送给我。”刘娜告诉记者,临行前,王骏也写了一首诗:“我去维和了……头顶阳光依然灿烂/头顶五星的光芒闪闪……”
新闻背景
联合国海地任务区2004年6月1日正式开始,其主要使命是:维持一个安全而稳定的环境;按照民主警务的标准,协助临时政府监督和改革重组海地国家警察;对海地的选举提供支持。根据计划,任务区将分为9个地区。任务区将会部署6支成建制防暴警察队伍,分别来自中国(2个)、约旦(2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他们分别驻扎在太子港、海地角(CAPEHATIAN)和勒卡伊(LESCAYES)四个地方。
维和警察防暴队
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维和警察防暴队是界于维和部队和民事维和警察之间的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武装力量。
我维和警察防暴队除设大队长1人、副大队长1人外,还另设大队教导员1名,各分队设指导员1名。每个战斗分队又设3个小队,每小队10人左右。后勤分队主要包括车辆维修人员、炊事员、水电工、武器装备管理员和医疗小队等。维和警察防暴队一般每6个月轮换一次,我国从第二批开始实行8个月轮换制。
我国政府为防暴队配备了齐全的个人被装,同时还有防暴装甲车、巡逻车、卡车、中巴车、炊事车、淋浴车等各种车辆,以及自动步枪、手枪、班用机枪、狙击枪、催泪瓦斯枪、防暴头盔、盾牌、防弹衣等必要的警用装备,另外还有通讯器材、办公设备、药品、医疗器械、副食品等。
记者 陈勇 张毅民 通讯员 芦海青 刘人斐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