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项或多项国家专利,却因为投入过大、缺少回报而债台高筑,甚至妻离子散……这是山东省诸多民间“科研痴人”遭遇的尴尬。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民间发明人”已经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遭遇亟待引起重视。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获悉,今年以来山东省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9%来
自民间。许多“民间发明人”视发明创造高于一切,长年累月埋头搞研究,期盼有一天能造福社会。他们中不乏有成功者,但大多数人的专利获得后就束之高阁,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郯城县郁顶村农民宋明武为了让自己制造的“直升飞机”上天,前后历时10年,花光了家中积蓄,先后试飞8次仍未成功。昌乐县农民肖振霞为了发明节能电机,从26岁至今,历时近30年,甚至为此被父亲赶出家门,虽然他的“无槽同步发电机”终于获得国家专利,但至今仍未实现产业化开发。
据了解,上述“民间发明人”的遭遇很有代表性。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因素,需要认真反思。从客观因素看,当前专利走向市场尚缺乏有效的平台,与专利实施相配套的中介服务等还需进一步健全。同时,发明人在没有风险投资等外援的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完成自主转化,不得不四下寻求合作伙伴。但专利成功转化后,一些转化方却以种种借口延迟或拒付酬金,有的甚至对簿公堂,使专利发明人“赔了夫人又折兵”。从个人因素看,不少“民间发明人”对基本科学知识和科学界的“游戏规则”几乎完全无知,有的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单纯为申请而申请。有的“闷头”发明出的专利实用性不高,不被市场认可。还有的行为偏执,付出了大量无效成本……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民间发明人”作为一个科研群体,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方面,外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近年来,陕西省专门推出了专利产业化孵化计划,省里成立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每天展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技术成熟的专利项目。同时牵线搭桥,组织专利项目到外地进行推广、对接,提供合作渠道,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与扩散。由此,很多民间专利技术顺利“走进”了市场。(记者 武宗义)
责任编辑:林彦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