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考试,让学生们应接不暇(臧磊
摄) |
被称为“没有用的考试”的
高中会考苦苦支撑十二年后,终于走到尽头
“鸡肋会考”取消的背后
“你知道吗?省里把会考取消了,以后咱就不用再为这没用的考试而白浪费时间了。”自上月起,在岛城各所高中校园里,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在热烈议论着省教育部门取消会考的消息。
“没用的考试”,在意义重大、决定一切的高考的威压下,在岛城数万高中学生、家长和教育界,这一称呼已成了会考的代名词,自1994年我省开始执行会考制度以来,对于“会考是否有必要存在”一直是教育界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前不久,非议中处境尴尬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终于走到尽头。
但师生们似乎还不敢彻底轻松下来。因为当会考寿终正寝时,取而代之的学业水平考试这一新生事物刚一面世就立即引来一片争议,虽说目前还不知道这种考试会是什么样子,但由于这种考试完全由省里统一命题、批卷、打分,学生通不过则不能毕业等情况看来,学业水平考试是否还会继续高中会考的命运?新的考试是否还会给师生带来高考之外的又一种负担和压力?
现状十年会考一路多尴尬
“会考自诞生第一天起,就伴随着许多不同的声音”,说起会考的产生,曾在我市教育部门工作的一位资深教育负责人告诉记者,会考是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为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而通行的中等教育水平考试(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实行会考制度)。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赴国外高等学校留学深造,对方要求必须出具“高中会考合格证书”。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实施了会考制度。1990年6月6日,高中会考制度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1994年,山东省开始实行会考制度,第一年的会考考得如火如荼,考题难度不小、监考格外严格,大批学生未通过考试。此后,考题难度有所减小,绝大多数学生一般都可通过。
会考实行两三年后,学校、老师、学生开始对会考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主张废除会考的声音逐渐浮出水面并占了绝对优势。一时间,“会考与高考背道而驰”、“会考占用学生大量高考复习时间”、“会考严重影响老师教学计划”及“会考孳生腐败”等等论说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几年来,上海、湖北、江苏等省、市已先后宣布取消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会考,而代之以普通高中毕业考试制度,其他多个省份虽说没有直接取消,也对会考制度一变再变。有了高考这个意义重大、决定一切的考试的存在,无足轻重的会考自然面临尴尬绝境。
调查 “鸡肋会考”早该取消
冲击高考喧宾夺主
“会考唯一存在的作用就是与高考争夺各种教育资源。”岛城一高中负责人对记者说,以前的高考采取的是“3+2”模式,会考和高考的基本方向一样,只是会考考了一些高考不考的科目。但随着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的省市实行“3+X”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会考还是沿袭老路子,按照各个学科考察知识点,把课本的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进行考察。所以高中教学的目标变成两个,教学计划变成两套,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而且会考年年都要考,考试科目年年不同,形成了“高一、高二忙会考,高三再来忙高考的”局面。
高考面前会考尴尬
说起会考的意义,市区一高中班主任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当时教育资源有限,高中学生中能顺利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学生极为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混个高中毕业,因此,会考这种水平考试意义重大,能判定一名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一名合格高中毕业生的条件;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大规模扩招,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已越来越多,以岛城各重点高中为例,一届高中毕业生中少则一半多则近90%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本科或专科学校,让这些学生消耗大量时间在是否具备高中毕业生水平的考试上大费周章确实没有必要。也正因此原因,会考存在的意义被再度削弱。
两线作战费时费力
虽说会考成绩的好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对学生的前途也没太大影响,因此,学生根本不重视。但是,会考又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学校的生源,是一项指令性任务,学生和学校又必须重视。于是,每到会考前期两三个月,岛城各高中都开始了“全力以赴抓会考”的工作,由于会考考试与高考有着本质的差别,“经常见到会考门门考A,但高考时却连及格线都难达到的现象,这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位高中老师表示,做习惯了高考考题的学生要适应会考仍需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众所周知,岛城各高中里,青岛二中的学生整体素质稍高一筹,市区高中里,他们每年的高考成绩都名列第一,但为了应付会考,二中的师生们也不得不提前一两个月认真准备,正常的复习计划受到不少影响,其他高中付出的精力更多。更多时候,甚至在会考和高考面前承受着两线作战的压力。由于与毕业证直接挂钩,因此虽说是“鸡肋”,会考依然“成功”占据着师生们的时间和精力。
宽严不一孳生腐败
“会考分散师生精力、时间不要紧,最让人生气的是这里面的腐败!”市区一高中数学老师对记者说,自会考制度执行以来,市区高中每年对会考都抓得很严,每次考前都早早做准备,考试监考也十分严格;但市郊和外地市个别高中却对会考根本不在乎,学生平时一门心思只顾高考复习,平时根本不复习会考知识,考试时,学校、老师共同充当“保护伞”。
“会考,那能叫考试?”忆起当年参加的会考,2000年毕业于市郊一所重点高中的姜先生对记者说,上文科的他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平时根本不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虽说会考马上要进行了,但老师们却再三劝学生们不要着急,到时候“自有办法”。到了考场上,当考监们一个个离场时,校方监考老师就将来自外校的老师请出去喝茶抽烟吃水果,另一个本校老师则立即送来了全套答案让学生们抄。
分析 会考造就庞大收费链
多年来,我国各级教育界对会考讨伐之声此起彼伏,但为何这样一个失去了存在价值、冲击高考、浪费时间的会考能如此磕磕绊绊地存活至今呢?对此,青岛二中教务处副主任李晓轮认为,作为一种水平考试,会考的作用在于监测高中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这个作用并非由选拔性考试———高考所能彻底取代的。截至目前,能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是所有学生中的一半多些,对这部分学生来讲,既然能上大学,高中阶段当然是合格的;但如果没了会考的存在,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的质量则得不到证明,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将产生不良影响。
“一科收取5元考试费,9科下来,光考试费学生就得拿45元,现在,全省考生都突破40万人了,这笔费用多么庞大啊!”曾在岛城教育部门负责的一专家透露,高中会考早已成为一项庞大的产业,由于会考是全省统一出题、制卷、考试、阅卷,考前还需购买每科的会考大纲、会考练习题,会考已造就了一条庞大的收费链,这种早已成为完整体系的事物一旦取消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相关震动。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虽身为“鸡肋”,会考依然得以在争议声中延续十年之久。
质疑 学业水平考试———换汤不换药?
在绝大多数人们纷纷为会考的取消而拍手称快时,省教育部门取消会考同时出台的另一项举措却让大家高兴不起来。根据11月23日省教育厅下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今后,2004级普通高中学生不再进行全省统一会考,取代会考的是学业水平考试。规定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考试试题由省教育厅负责,成绩合格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这次改革,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是如何看待的呢?部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则认为,考试除了题目类型有可能贴近新课改外,基本没什么本质区别。从命题到与毕业的挂钩问题,学业水平考试都与会考一样,牢牢控制在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手中,再加上根据规定,今后学生要毕业,前提是要达到学校的144分的学分认定。这样一改,高中学生不仅没能摆脱“会考鸡肋”,更套上了来自学校的学分认定这层“紧箍咒”。
呼吁
高中何时才能“松绑”?
既然新出台的改革制度难以令人们满意,那么,大家究竟在期待怎样的改革呢?正像一些高中老师认为,现在的一些高中学校完全有能力通过学分制把关,来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毕业。
昨天,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希望省教育厅能参照外省的改革方式,科学的、分情况、分层次地将权利下放到学校。免考学校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了认定学生毕业与否的权利;一些未能跻身免考行列的学校,为了争取“升级”,着眼于学校教育质量,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和压力的改革,才是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借鉴的。(记者
冷雪 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