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华虽改心无改老去犹能作新篇  ———“篆刻迷”范荣说篆刻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古今文人雅士所喜爱
。在广大老年人中,益身又益心的篆刻也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痴迷于印章50载的范荣便是一个“篆刻迷”,昨天,在位于青岛观象山下的家中,范荣将他的篆刻情缘向记者娓娓道来。    今年72岁的范荣温和朴实,精神矍铄。说起篆刻,温文尔雅的他侃侃而谈。上世纪50年代初,范荣从航校毕业后到迪化(今乌鲁木齐)航空站航空预科总队工作。当时,战士们领邮件是要凭印章,于是,身为教官的范荣开始尝试为战士们刻章。从此,逐步踏上了篆刻之路。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中,范荣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不断地对篆刻艺术上下求索。
   1990年,已经退休的范荣到无锡篆刻研究班学习了一年。这段时间,他了解到了诸位前辈名家,赵松雪的圆润姿媚、陈巨来的精工雅静、汪东阳的堂皇婉畅、王福厂的典雅绮丽,让他眼界大为开阔。当代名家齐白石与邓散木之印,更让范荣体会到了《论语》中的那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他对篆刻迷得更深了。
   前人的经典作品为后人“临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范荣很有体会地说,同书法的“临帖”一样,学篆刻也要重视“临摹”,先练好篆书,再临摹汉印。他还曾重点钻研邓散木的篆刻,并以此为“终南捷径”。现在,虽然已经篆刻了近千方印章,也获得了不少荣誉,但范荣现在仍然经常临摹前辈名作,每临一遍便有一遍的体会,临得越多,体会就越深,也越能感到自己的不足。篆刻印文的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盘错等,其变化万千,韵味无穷。要了解其中奥妙,要一点一点地“悟”出来。
   体会到了前人的精妙,自己搞篆刻创作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范荣说,尽管现在购买印石材料很方便,但巨印还是要用台钳等工具加工。有了好的印材,然后设计章面,渡稿,再持刀刻印。不过,要刻出好的印章,必须费尽心思。篆刻只有方寸之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怎能不用心?
   范荣告诉记者,篆刻是一门很精细而又充满审美趣味的艺术,学习篆刻,不但能够锻炼身心,还能体会到种种做人的品格:坚强、正直、勤奋……记者付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