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民生的宏伟蓝图 ———看青岛崭新的“十一五”规划思路
“十五”即将精彩谢幕,留下了篇篇辉煌。寄托着全市730万人民厚望的“十一五”宏伟蓝图即将鲜活呈现。
“无形之手”归位
从“计划”到“规划”、从“发
展”到“科学发展”,几字之差,寓意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一,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对资源的配置应归于“无形之手”;其二,“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将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来全市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惠及更多的普通民众,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对于以上深刻寓意,从我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崭新思路中可见一斑:
翻开我市“十五”计划,类似“重点发展高档提花、印花毛巾产品、服装、装饰用品”、“发展早、中熟苹果”、“发展无公害、反季节、精细蔬菜”等章句时常出现。“‘十一五’《纲要》(草案)中,更多的突出了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重大政策的制定,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由市场调节的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基本没有涉及。”《纲要》(草案)编制组成员说,这一方面突出了《纲要》(草案)的权威性、宏观性,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制原则;另一方面预示着,“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全力履行发展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等公共职责,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相反,单位GDP能耗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不仅在《纲要》(草案)中予以保留,而且在相关章节中还非常突出。“循环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等,事关我市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竞争力,这些对全局、长远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指标必须着重提出。”
民本色彩浓厚
带有浓厚的民本色彩,这是青岛“十一五”《纲要》(草案)的又一大特点。《纲要》(草案)编制组成员告诉记者,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因此,《规划》编制围绕“以人为本”,注重更广泛民意基础的形成。《纲要》(草案)初稿完成后,共印刷了800多册,先后四轮征求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意见。与此同时,市发改委网站还开辟专题,倾听民众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意见。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人口老龄化、保护未成年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这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在《纲要》(草案)中均有表述。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捐赠、救助、变卖”三位一体的阳光救助慈善超市等,《纲要》(草案)中的这些具体思路措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升到了运筹层面,凸显了“十一五”规划浓重的民本色彩。
与普通民众一样,国内外投资者、政府职能部门等也能从《纲要》(草案)中找到自己的意愿、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大工业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外经外贸等,在《纲要》(草案)里都有较详细规划,国内外投资者可从中找到商业机会;教育、卫生、电力、市政等部门“十一五”期间各自工作的方向、重点,在《纲要》(草案)也均有体现,这些部门可“有的放矢”。《纲要》(草案)编制组成员告诉记者,“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科学、务实和可操作性,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规划中找到自己所关心的、所需要的,这是《纲要》(草案)编制时重要的出发点之一。
继承与提升
据记者了解,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主要做到了四个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发挥青岛龙头作用的重要思想、青岛市委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的连续性。贯彻和落实、继承和提升,这是“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核心。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区域统筹、城乡统筹、扩大内需、转变政府职能等,这些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命题,在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结合青岛未来发展实际,均有较大篇幅的阐述和框架性操作思路。比如区域统筹,具体到青岛则被列为“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涵丰富,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大致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龙头作用,积极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二是通过实施“东出西进、南北联合”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日韩、东南亚各国、欧美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与交流,增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人才交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同时,利用港口优势,运用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腹地货主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开发中西部地区资源,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三是解决青岛辖市、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市内四区看,南北差距较大;从五个县级市来看,发展也不均衡。促进城区平衡发展,是青岛“十一五”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
预计2005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2:48.7:39.1调整到7:53.5:39.5,三次结构比例虽有所改善,但一产偏高、二产不强、三产过低问题仍没有解决。《纲要》(草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纳入战略任务之一,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和青岛的实际决定的。青岛工业发展很快,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需要服务业来配套、支撑。而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又可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内需,一举数得。由此可见,把现代服务业列为“十一五”重点,体现了继承和提升。另外,从“巩固和完善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和城市大框架”到《纲要》(草案)中的“通过加速发展集群化,建立现代化大工业体系”和“推进城市大框架建设,构建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是对继承和提升的最好诠释。(本报记者 刘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