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三农”工作实现了历史新跨越,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了“城乡互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青岛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了城乡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并在全国确立了率先解决“三农”问题的“青岛模式”。
率先破解“三农”问题
进入新世纪,青
岛的“三农”工作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品质不高,产业结构雷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不高等等。
为率先破解“三农”问题,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城乡互动”发展战略。市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来解决,必须要有政府的主导,要有社会的力量,要有城市的带动。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认识青岛完全有条件、也完全有责任率先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2004年3月召开的全市郊区工作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会上,市委、市政府正式推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也就是惠农政策“三十条”和城乡“七个互动”。
这个“三十条”政策性强,“含金量”高。就工作内容来看,就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七个互动”。即:大力推进城市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大力推进城市大工业支持与农业产业升级的互动;大力推进以城市品牌为依托的城乡对外开放的互动;大力推进城市组团发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与富裕农民的互动;大力推进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
“城乡互动”全面行动
在今年召开的全市郊区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互动做好郊区工作的意见》,被称为惠农新“三十条”。该《意见》具体制定了2005年促进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政策和分解目标。
新政策为农民减负的力度在加大。新“三十条”提出,从今年开始,全市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实行每亩16元的新标准。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种补贴。同时,取消了面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88项,取消由农民出资、出劳、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55项。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市财政补贴资金增加到1000万元等。同时,《意见》还就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做了详尽规定。
城乡互动,是关系到我们的城市能不能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战略。两个“三十条”出台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目标、任务逐条分解并落实到具体单位,使“三农”问题不再单单是农口部门的事情,全市各大局、各行业都被推到了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沿阵地,城乡之间在一夜之间被拉近、融合。青岛“三农”的春天的确来到了。在城乡互动战略的带动下,郊区工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各级各部门把加快郊区工业化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郊区各区市发挥腹地广阔、劳动力丰富、资源相对充足的优势,主动承接“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的辐射,促进了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今年1-9月份,郊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987.4亿元,增长19.8%,占全市的52.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长43.9%,占全市的26.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2.7亿元,增长54.3%,占全市的60.5%。
同时,郊区城市化稳步推进,小康示范镇村建设全面启动。各级加强了卫星镇、重点镇、中心村的规划建设。目前,全市三分之二的卫星镇、重点镇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60%。
值得一提的还有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各级改进服务,完善载体,认真落实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目前,郊区五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税收都有了大幅增长。
数字当中看变化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乡“七个互动”的全面实施,市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这一点,从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市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为打造为“三农”服务和“城乡互动”的平台,去年,市本级财政支持“三农”总投入安排了6.8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57亿元。今年又安排资金9.5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6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十五”的后几年,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收入进入历史上较快增长时期。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080元,与2000年的3637元相比,增长了39.7%,年均增幅达到8.7%;今年有望达到5800元,增长14%左右。
———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惠农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双重作用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十五”初期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状况得到遏止,粮食生产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48.88万亩,比2000年增加72.83万亩,增长10.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15.02万吨,比2000年增加36.97万吨,增长13.3%。
———农村劳动力就业发生质的变化。据统计,近年我市从第一产业中共转移出剩余劳动力31.54万人,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目前,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已达到69.2%。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到9月末,全市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民达到66.7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探索中建立。截至9月底,我市农村已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401.9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3.8%。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显著。据抽样统计,我市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比2000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