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近日作出决定:从本学期开始,硕士研究生取得学位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再挂钩。
在各高校都把硕士生发表论文作为授予学位“硬规定”的时候,上海财大的“脱钩”之举广受关注。有的高校持观望态度;有的则表示,目前并无“脱钩”打算。
“论文门槛”该不该设?记者采访中听到了各种声音。
“挂钩”易引发弊端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高校纷纷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如果学位论文通过答辩,但没有公开发表论文,只能获得毕业证,而拿不到学位……这一硬性规定,旨在保证硕士生培养质量。
但是,在有关规定实行过程中,显现了不少弊端。有些学科,学术期刊的容量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硕士生群体发表论文的需求;有些学生,要完成硕士课程尚且吃力,留出来写论文的时间很少。于是,托人说情、花钱买版面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高校向每位研究生统一收取费用,找一家期刊出一期学术增刊,所有的研究生论文统一刊登。
“脱钩”呼声在管理学院较高。因为管理学科学术期刊少,许多杂志又都以“实战性”文章为主,而非理论研究,研究生觉得发表论文很难。
“脱钩”可能影响质量
“论文门槛”一设,对硕士生确实有“紧箍咒”作用。许多学生坦言:“论文通过答辩容易,要发表就比较难。”负责论文答辩评审的都是学校老师,一般不会“为难”你。发表论文,毕竟需要经过外界专家审核,要得到社会承认。
有的高校应学生需要,专门开设“如何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课程。不少教师认为,这一辅导对于学生今后进入学术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自己学术成果影响,都有好处。如果一名研究生,连怎么发表论文都不知道,其学位“含金量”是否会打折呢?
人才培养可以多样化
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有关负责人认为,各校情况不同,培养人才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必强求“统一”。
即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也可区别对待。有部分教授建议,高校还可尝试推出培养“菜单”让学生选择:发表学术论文,展示研究成果;或是开展“风险科研”,自己选择研究方向,即使出不了成果,只要有创新亮点,通过专家评审,也可以代替发表论文。
据悉,上海财大在实施“脱钩”之举时还出台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