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变革谋打赢的“智能型专家” 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高级士官朱桂全创新二三事
作为海军新型战舰首舰的“哈尔滨”舰,素有“中华第一舰”之美誉。它不仅寄托着海军官兵的现代化之梦,更牵动着军委首长的心。1994年4月29日
,时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登舰视察,写下了“做驾驭新型战舰的开拓者”的题词。 从此,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高级士官朱桂全以此为人生座右铭,立志在引进装备上搞创新———“变革没有旁观者,变革不设旁观席”,他时常这样提醒自己。
1999年,海军科技练兵成果展上,一项名为“燃气轮机应急启动装置”的成果令人振奋,专家评价:“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此类燃气轮机的国家中诞生的第一套应急启动装置。”
这样一项首创性成果的诞生,缘于“哈尔滨”舰在出访美洲四国途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那天,航行在太平洋上的“哈尔滨”舰发现了某国一艘驱逐舰。按照国际海军礼仪,舰长吴洪乐下令战舰加速,信号兵准备用旗语向外舰表达问候。可就在这节骨眼上,燃气轮机却无法启动,官兵们眼睁睁瞅着外舰扬长而去。原来,燃气轮机设计启动需要18个连锁条件,只要其中一个不满足,机器就会自动处于“自我保护”状态。
如此苛刻的使用条件,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战争?朱桂全经过认真琢磨,大胆提出简化启动程序、满足战时和特定情况下应急使用的设想。
两年多时间的艰苦摸索,“燃气轮机应急启动装置”终于问世,启动条件一下子简化为4个。前不久,这项由中国士兵研制的创新成果,通过了世界某著名电气公司专家的可行性论证。
朱桂全给自己的定位是“让舰艇战时开得动!”他贴近军事变革,贴近一线部队,关注战斗力建设,时刻想着打仗谋打赢。
燃气轮机燃油过滤器放油排污,以往都是直接排放,油气弥散在机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朱桂全通过加装支油管、止回阀等设备,巧妙地将污油过滤后直接流回油柜。这样不仅提高了装备安全系数,每年还可节约燃油50多吨。
燃气轮机启动空气管路上的法兰垫,经常被高压空气吹裂。别看这么个不起眼的小配件,如按照正常程序外购,不仅价格昂贵,还会耽误舰艇执行战备任务。朱桂全反复进行材质分析和匹配比较,完成了替代品仿制,沿用至今10年都没损坏。
“被人掐着脖子,就永远无法自强。”朱桂全的老舰长、现任海军某舰艇学院院长的郝延兵称,朱桂全完成的10多个革新项目,不仅提高了装备性能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缓解了新装备保障受制于人的尴尬。
朱桂全不是专家,但由于他与装备朝夕相处,排除故障的经验有时却胜过专家。
一次,舰艇出访前夕,燃气轮机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启动机器。如果不迅速修复,舰艇无法如期出访,就会损害中国海军的国际形象。巨大的压力让当时负责装备保障的某基地乔总工程师连续几晚没合眼。就在各路专家一筹莫展时,朱桂全却另辟蹊径,在集控室的等离子显示器前找到了突破口。“太神了!”闻讯赶来的领导和专家们都感到匪夷所思。乔总工程师更是激动得紧紧抱住了朱桂全。
这件事情,使朱桂全更加自信。敢向权威挑战、敢对专家说“不”、敢拿“洋装备”开刀———在他看来,再先进的装备也有“软肋”,再权威的专家也会失误。“解决技术问题,只能尊重科学,不能迷信权威。”
一次,“哈尔滨”舰正在进行高速航行试验,突然,燃气轮机涡壳内蹿起了火苗。正在机舱巡视的朱桂全一把抓起灭火器,冲进了被烈火烤红了的箱装体,油火被迅速扑灭。事故鉴定会上,外方专家经过一番勘察分析,一口咬定问题出在国产某配套阀门上,后果应由中方承担。
“从残留油渍的位置和形状看,我敢断定是输出轴密封不严油液外泄,导致受热起火!”朱桂全却跟“洋专家”叫开了板,“如果可以,我用脑袋担保!”
最后,当拆开输出轴密封装置检查时,里面竟然少装了3根弹簧!外方专家顿时哑口无言,不得不在事故责任认定书上签字。就这样,朱桂全为国家一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万美元。
一名普通士兵,在世界一流的动力技术专家面前,依靠自己的实力挺直了腰杆,赢得了尊重。
反复摔打,千锤百炼,朱桂全的专业技术水平日益长进,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佳境。10多年间,他提出的130多条装备技术改进建议,90多项在后续舰艇上被采纳;他发明的“燃气轮机故障快速诊断系统”,大大提高了新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他编写的《燃气轮机及附属系统使用保养》等10余部技术专著,2部被海军作为装备条例正式颁发,有的成为海军院校本科教材;他保障新型战舰航行数万海里无故障,圆满完成了20多次重大演习和出访任务……
曾经当过朱桂全的机电长、现任“哈尔滨”舰舰长的杜长余说:“地球离了谁都转,但在‘哈尔滨’舰,‘智能型专家’朱桂全的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够代替。”本报记者隋峻本报通讯员李德米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