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第一兵”朱桂全。王松岐李学亮摄
编者按 朱桂全的事迹,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朱桂
全的可敬,在于他用执着书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全军唯一在三代驱逐舰上服役的轮机兵,以初中文化水平的基础成长为海军新型主力战舰动力系统的学者兵,不仅能够熟练驾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艇动力装备,而且撰写的两部新装备技术手册被作为装备条例正式颁发;
朱桂全的可敬,在于他用创新成就了一个专家的称号———他先后取得了15项创新成果,提出了90多项装备改进建议,独立组织完成了150多项装备维修工程,排除了120多起装备故障,其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装备性能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摆脱了新设备保障受制于人的尴尬;
朱桂全的可敬,在于他用忠诚铸就了一个士兵的信念———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把威武的战舰当作自己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进取、无私奉献,为部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从今天开始推出关于朱桂全的系列报道,希望社会上涌现出更多像朱桂全这样的立足本职创新不辍、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有为青年。
旗舰“第一兵”
———记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高级士官朱桂全
在现代化战舰“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上,有一名传奇式的水兵———
他是海军唯一曾在三代驱逐舰上服役的轮机兵,保障战舰出色完成过20多次重大演习,出访过8国9港;
他是我国燃气轮机专业领域和海军新型战舰动力系统“第一兵”,提出的90多项装备改进建议被采纳,撰写的两部新装备技术手册被海军作为装备条例正式颁发;
他是我军高素质士官队伍的排头兵,入伍18年来,先后16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两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海军十大杰出青年”、“全军优秀士官”和“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
他,就是被誉为“旗舰第一兵”的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五级士官朱桂全。
只考7分的他,最终第一个拿到了燃气轮机理论知识和实操考核两张“上岗证”
蓝披肩、黑飘带,这是朱桂全儿时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1987年底参军到了青岛。从那时起,他就在整个战舰的最低层,一干就是18年。
1988年7月,还是新兵的朱桂全被分到104舰服役,成为一名锅炉蒸汽轮机兵。104舰是我国海军第一代舰艇,工作条件比较恶劣,而且设备陈旧,出不了远海。
“不舒服”,是在104舰烧锅炉时给朱桂全留下的印象,到现在他对此还记忆犹新。在104舰上,朱桂全工作的机舱里气压很大,夏天的时候还要穿着棉袄。在这个漏水、漏气、漏油的机舱里,空间非常狭小,朱桂全的头经常被机器撞起几个包,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更是家常便饭。
正是有了这段在第一代舰艇最原始的动力系统上工作的经历,才为朱桂全掌握高技术含量的舰艇装备打下了基础。
1989年3月,第二代舰艇需要充实技术骨干,朱桂全被选调到110舰上,继续当他的锅炉蒸汽轮机兵。新舰艇的动力装置比第一代的先进许多,朱桂全于是又成了一名“新兵”。他重新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操作系统,掌握工作原理。
由于朱桂全工作出色,我国第三代驱逐舰首舰“哈尔滨”舰选取第一批舰员时,他获得了在最新型战舰上工作的机会。
“哈尔滨”舰采用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柴燃联合动力,对舰员文化程度要求很高。然而,在被送到海军工程大学培训时,院方进行文化摸底考试,朱桂全3门课程只考了7分,名列全班倒数第一。教授气得拂袖而去,坚决要求部队换人。
面临被淘汰的窘境,朱桂全激起了不服输的斗志。他三番五次找教授求情,并向部队领导立下“军令状”,这才被破例留了下来。
《舰船燃气轮机原理》、《燃气轮机控制技术》、《舰船燃气轮机和动力装置》……这些本科生要学4年的专业课程,留给朱桂全的时间却只有70天。为此,他争分夺秒,经常苦学到深夜。新装备操控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按钮,他就每天强迫自己背记10个以上英语单词。新装备训练器材奇缺,他就动手把操控台画成图纸,一有空就趴在图纸上熟悉操作程序。
结业考核时,面对等离子显示屏上滚动的一条条英文信息,朱桂全对答如流,操纵丝毫无误。考核结果,朱桂全第一个取得了燃气轮机理论知识和实操考核两张“上岗证”。
初中毕业的他,成长为精通现代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能够熟练驾驭世界先进水平动力装备的专家型士兵
如果说,院校苦学争第一,凭的是不甘被淘汰的勇气,那么,要熟练驾驭新装备,则更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1992年初,朱桂全被派到江南造船厂学习培训,两个月下来,他把所有装备摸得滚瓜烂熟;同年夏天,舰党委又派他到某研究所参加理论集训,他不负众望,将设备的全部参数记得倒背如流;国外燃气轮机专家安装调试设备时,他再次被派去跟班作业,很快掌握了独立排除一般性故障的方法技巧;国内一些拥有燃气轮机的知名企业,只要有机会,他也都尽可能去学习取经……
朱桂全的“钻”劲,在舰上是出了名的。管路系统犹如战舰的“血管”和“经络”,纵横交叉,密密麻麻。战舰建造完毕,大部分管路将被永久封闭。“管路记不清,不算轮机兵”。朱桂全爬龙骨、钻舱底、攀桅杆,身上常常被锋利的钢铁棱角划破皮、蹭掉肉。一次,他在迷宫般的战舰肚子里迷了路,偏偏手电又摔坏了。他拼命敲打舰体钢板,但无济于事。后来还是一名战士发现朱桂全没来吃晚饭,想起他从早上钻进燃气轮机进气道后就没出来,才赶紧找人把他解救了出来。
一寸寸摸爬,一次次遇险,朱桂全终于将战舰的“五脏六腑”都摸了个透,数公里长的管路走向、100多个阀门位置、近600组技术参数,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在朱桂全工作的机舱里,有一个大铁箱子,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百余本书籍。随手翻翻,其中有燃气轮机的相关专业书籍,有大学里的高等数学、英语教材,有新材料类书籍,其中还有几本是计算机教程。这些书有的是从书店买的,有的是舰上的战友赠送的,但无论是怎么得到的,只要和专业相关的书,他都保留了下来,并一字不漏地仔细读过。与这些书相伴的还有一些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些有用的东西记下来,用到时翻翻笔记就解决了,不用再在一大堆书里翻。
大浪淘沙,天道酬勤。朱桂全苦学不辍、自强不息,逐渐成长为精通现代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能够熟练驾驭世界先进水平动力装备的专家型士兵。
身为一个士兵的他,编写的《燃气轮机及附属系统使用保养规则》、《某型高压空压机使用保养条例》、《燃气轮机应急启动预案》,全部成为海军通用教材
“他不满足吃老本!”舰长杜长余这样评价朱桂全。
在已经成为新型战舰上的佼佼者、中国操纵使用舰用燃气轮机的第一人以后,朱桂全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燃气轮机低温启动困难,是“哈尔滨”舰下水后一直困扰装备部门的一个难题。为这事,国内外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但故障还是无法根除。
“燃气轮机就是轮机兵的武器,当兵的连武器装备都驾驭不了,一旦打起仗来,如何保证打得赢?”从1994年开始,朱桂全就立志攻克这一难题。但时间一年年过去,研究却没有取得进展。他依然没有放弃,10年后,他终于找到故障原因,并提出了一揽子维修方案。
层层审批、多次论证后,上级决定:由朱桂全担纲组织维修,彻底根除“顽疾”。这是“哈尔滨”舰服役后,第一次自行组织如此重大的维修工程。油门杆调试、反馈钢索安装、慢车转速设定……十几个小时过去,“手术”顺利完成。
“低温启动试车!”舰长一声令下,朱桂全用力揿下启动按钮,机器立即启动。一次试机成功!
“哈尔滨”舰所使用的动力装置在国内尚属首例。作为第一代舰员,朱桂全结合多年所学,成功编写了《燃气轮机及附属系统使用保养规则》、《某型高压空压机使用保养条例》、《燃气轮机应急启动预案》,这些规程全部成为海军通用教材,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朱桂全还根据高压空气干燥装置电子控制机构工作规律和结构,总结出了手动控制方案,提高了高压空气干燥系统的应急性和可靠性;他创新的滑油油气分离器密封新办法,一举根除了密封不严的问题,使滑油滴漏成为历史;他改进的燃油过滤系统,每年可节约燃油50余吨,同时消除了舱底漏油带来的火灾隐患;他用信号模拟器代替压力传感器,成功避免了传感器信号失真问题,使燃气轮机运行更加平稳。十多年间,他边学习,边创新,边改进装备,先后取得15项创新成果。
春去秋来,朱桂全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第一兵”的道路,“干到八十岁我也是个兵!”朱桂全这样说,“在兵的岗位上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是战士的最高追求!”本报记者
隋峻 本报通讯员 许森 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