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郊三强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科技创新:“汉缆”腾飞的基石
本报记者 钱卓 通讯员 王正壮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到如今成为中国国内电缆行业的翘楚,这就是青岛汉缆集团谱写的真实故事———
如今的青岛汉缆集团已成为国家经贸委关于全国城乡电网改造首批推荐生产电线电缆的大型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比去年增长53%,利税1.5亿元,比去年增长37%,人均销售收入、利税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企业总资产6.8亿元,有市级科研机构———“青岛电缆研究所”、“青岛生命科学与技术中心”以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集团除本部外,还有大连、新疆、贵州、长沙、广西北海、焦作等生产基地。 回顾汉缆腾飞的轨迹,汉缆人不会忘记自己的拼搏和汗水,也时时牢牢铭记着自己脚下腾飞的坚实基石———科技创新。没有这一法宝,就不会有“汉缆现象”、“汉缆神话”的出现,就没有今天一系列辉煌的业绩。目前,汉缆集团已发展为从事电线电缆、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建筑、钢结构、餐饮等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以电缆为主业,主导产品是交联电力电缆。拥有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500KV及以下多条超高压、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橡缆、光缆和数据缆等生产线及检测装置;可生产七大类、200多系列、近万种规格的产品,从产品设计、检测手段、产品档次都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青岛市“十强企业”之一、“山东省优秀科技民营企业”、“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汉河”牌电线电缆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省内电缆行业唯一一家获“国家质量免检产品”殊荣,其综合效益位居全国同行业前2名,先后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这些不凡业绩的取得,与汉缆集团始终重视在技术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等方面大下工夫是密不可分的。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重学习、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青岛汉缆集团发展至今,对人才的认识日益深化,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从产品开发、工艺制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企业的科学管理、资金的合理利用,人员的有效配置等均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汉缆集团通过艰苦创业和多年的实践得出:企业发展要靠管理、要靠资金,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据了解,汉缆集团的职工技术协会高瞻远瞩,非常重视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
首先,结合实际稳定现有人才,注重从企业内部培养各方面的骨干,把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积极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制定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环境。
其次,对引进的人才采取激励保障措施,在工资分配、生产福利、分房、培养工作等方面实行倾斜、优惠、保障及扶持等措施。本着“一人多岗、人人多岗”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行动态管理工作。在人才管理上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政策。实行各个岗位竞争上岗、优化组合、通过个人自荐、民主评议、双向互选等程序,实行了公正、公开竞争,使德才兼备人员走上了各个岗位。公司的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更加年轻化、知识化、并得到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其责任感、紧迫感油然而生。深知自己岗位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从而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同时实施奖勤罚懒激励机制。人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汉缆集团能够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电缆行业的大型企业,就是一个不断从“人治”走向“法制”的过程。用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积极性,这是他们成功的机制之一。
这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体现在汉缆集团的各个层次上。
对集团决策层实行“年薪制”,其年薪收入由基础年薪和效益年薪构成。使决策层树立做大做强的经营与理念。
对经营人员按经营成果要素分配,首先要有20万元的资金或不动产、担保人作风险抵押。同时按照量化的销售指标考核,并和效益提成工资挂钩。除此以外,对销售状元还奖励桑塔纳轿车和电脑。
对技术人员和社会上“星期六工程师”之类的专业人才,实行按技术要素分配。制定了科研技术人员奖励标准。其评价标准是成果的先进性、效益性、社会性。奖金按新产品的投产三年内每年按10%、8%和5%的净增利润提取奖励。仅此一项每年兑现奖金数百万元,而每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30%以上。同时,汉缆集团将原有分配重点向“脏、苦、累、险”的一线职工倾斜,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拉开分配差距,鼓励为企业多创造财富的人先富起来,真正做到贡献大收入高。采用既有量化的月工资,又有“期货式”的股份分红。做到远近激励机制的双结合。
重科技,高瞻远瞩,始终占据行业的“制高点”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首先要在技术上占据制高点。要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就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汉缆集团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企业的科研机构——青岛电缆研究所,聘请电缆行业的权威担任总工,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通过论证与考察,从德国TROESTER引进了世界先进132kV三层共挤干式交联悬链式生产线及从瑞士引进国内容量最大的350kV超高压电缆检测装置,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生产线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研制出国内首根大截面、分裂导体结构、1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该产品获1996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并于1998年5月通过国家机械局、电力局鉴定,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列入全国城乡电网改造重点产品之一。110kV交联电缆及以下系列产品的开发成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与国际接轨,占据行业的“制高点”,汉缆集团的领导者通过组织专家反复论证与国外考察,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从芬兰NOKIA、德国TROESTER引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220kV、500kV交联电缆立式生产线,其主体厂房塔高118米,创世界同类厂房高度之最。研制开发220kV~500kV超高压交联电缆,一举占领行业的制高点。另外,汉缆集团通过技术创新试制的220kV、1200mm2交联电缆是国内首创,可替代进口。是国内首家通过上海电缆研究所、武汉高压电缆研究所检测合格的产品。
为了与高压电缆相配套,汉缆集团的技术人员参考国外技术资料,自行设计生产出氩弧焊设备,其产品已列入国家攻关计划项目,仅此一项可为企业节约60多万美元。同时为适应城乡电网改造的需要,扩大生产能力,技术人员根据已有的设备资料自行设计制造了铜大拉、84盘屏蔽机、2小业主成缆机等设备,为企业节约资金约300多万元。
据了解,今年,汉缆集团以热电联产项目为带动,拉长产业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计划总投资4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发电3万千瓦/小时,二期发电5万千瓦/小时。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现在已投入5000万元,建设厂房、引进机组、设备,项目投产后,除满足工业区供电、供热外,还可给沙子口区域内供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06年企业产值将比今年翻一番,达到50亿元。同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规模膨胀。投资800万元开发了动物制药项目已进行了系列生产,近期已通过GMP标准验收。投资1000万元开发汉河药业,从胶州市进行异地搬迁至工业区,按照GMP标准要求通过验收;集团还开发了铝合金导线和耐热导线等新型导线,正在引进日本、法国新技术,开发生产超高压电缆附件,通过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使产品不断上档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至今,汉缆集团先后有六十多种产品通过产品鉴定,开发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阻燃、耐火电缆、35kV、110kV、220kV交联电缆、测井电缆、船用、矿用电缆、35kV乙丙橡胶电缆、稀土铝导线等适合不同时期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以上。被评为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能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现代技术知识和较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到目前为止,汉缆集团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56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22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28人,还有一大批技工职业资格的一线职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有一支懂管理、懂技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因此,汉缆集团始终坚持对在岗的公司员工进行严格、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集团先后与吉林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岛大学、西安交大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的委培协议。去年,他们聘请有关技术专家教授,采取函授、举办培训班、业务指导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与青岛大学合资创办了青岛大学汉河机电工程学院,为企业培育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是汉缆集团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培养技术人才。例如与吉林大学、高新区管委合作成立了“青岛酶工程中心”和“青岛生命科学与技术中心”,研制开发了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制药产品。开发的基因工程菌生产海藻糖成果通过了科委鉴定,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推动我国食品、医药行业的发展。他们还与上海电缆研究所合作开发了用于长江三峡重点枢纽工程500kV架空导线,获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其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投入使用。
汉缆集团的决策者满怀信心地表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他们将对内培育和对外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起各级技术、财务、营销、管理等方面组成的人才大厦,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腾飞再立新功,共创汉缆集团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