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波(青岛大学) 如果用心观察,就会看出,20多年来,中国各地的旅游开发普遍存在求大情结。近年来则成“尚大”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地方政府和投资商追求旅游大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面积广袤的度假区,投资巨大的主题园,街巷纵横的旅游城,竟然纷至沓来,你方
唱罢我登场,各领“最大”一二年。甚至连本该是“第三只眼”的学界和媒体,也大有“逐大弃小”的倾向。对这种现象不能不予以警惕———如果尚大成风,旅游开发沦为比规模、拼投资的简单奢侈行为,那一定是误入歧途了。 “大”本来是没有错的。经济学家告诉人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就不会产生最好的效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凭借规模,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刺激旅游者的眼球,引起市场的关注,而且能够发挥体大船稳、抵御风浪的作用。但是,规模经济理论同时还指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出最佳水平,规模就会成为消极的包袱,导致不经济的结果。
国人“尚大”,另有他因。一来我们有尚大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前的秦咸阳城“弥山跨谷”、“穷年忘归,犹不能遍”,阿房宫“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实在是大的惊人;二来我们所处的工业化时代以大为美,城市要大,广场要大,楼房要大,马路要大,如果能够成为世界之最,则视为骄傲,万众乐道。当然,一些地方尚大成灾,或与领导人好大喜功有关,“非令壮丽,无以重威”的政绩观,诱导了旅游项目开发的大而失当。
旅游项目具有与工业项目不同的特性,其可行性研究更为复杂。旅游大项目的提出和建设,需符合一些特殊的条件。比如: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区位,能够吸引广大的客源市场,适合放在中心城市;一定要依托垄断性资源,同当地的地脉、文脉吻合,拥有天然的竞争力;一定要有战略上的安排,提前制订长期投资发展计划。如果缺失了其中一条,大项目就有可能成为“大漏勺”,华而不实,劳民伤财。
对于一个城市和地区而言,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应该如同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有大有小,搭配得当。在文化多元化、旅游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适宜地做大项目和巧妙地做小项目同样重要。从开发难度上说,小玩意不亚于大产品。规模小就意味着对市场的认识不能笼而统之,而是要细分,选择目标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产品应当精心设计,管理必须细致入微,经营上需要顾盼大局,左牵右连,走协同和组团发展之路。
大不等于强,小不等于弱;大是少数,小是多数;少数的大项目能带动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结构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多数的小项目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旅游富民作用。所以,大不是“有效率”的同义语,一味尚大是要不得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方成。当然,多数的小项目不能各自为战,否则就又犯了散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