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签署。山东作为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最近两年出口额将近百亿美元,占到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近十分之一。这次中美“纺谈”成功,对我省的纺织行业意味着什么?我省官员、企业家们又是如何解读这份协议的?
一个逐步放松的“紧箍”
“这是一份双方都做出让步的协议。”《中国纺织报》驻山东记者站的董志晓主任说。根据协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到2008年12月31日止,美国将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包括我省785家对美出口企业生产的21种纺织服装产品,套上数量管理的“紧箍”。
具体而言,2006年,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协议产品数量,只能在200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实际产品数量”基础上,增长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为15%-17%。
相比较而言,“紧箍”的尺寸在2007、2008年有所放大。其中2006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率的基数是2005年的“实际产品数量”,2007、2008年出口增长率的基数是“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几个字的差别,意义大相径庭。
我省企业喜忧参半
记者从省外经贸厅获知,2005年1-9月,我省对美出口21种受限产品金额是4.1亿美元,占我省对美出口金额总数的30.4%。而同样是这个金额,只占同时期我省纺织服装总出口比重的5.2%。
可以看出,这次美国设限,对于我省整个纺织服装出口的大局影响有限。但是就我省对美出口企业而言,影响金额将近1/3,所以不容小视。
省外经贸厅曾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进行过深入调研。贸发处处长吕伟认为:“协议的签署,反而为我省企业扩大对美出口提供了空间。”在一份调研报告上,记者看到从2006年开始,在21种设限产品中,有5种产品的协议量是2004年配额时代的5-12倍,有6种是2-5倍,其他品种的增长率也超过35%。数量的增加,为我省企业扩大对美出口提供了可能。
同时,这份协议的签署,也让省内不少企业及早吃下了“定心丸”。记者了解到,在今年10月的第98届广交会上,时值中美纺织品第六轮会谈无果而终,美国到会客商锐减,我省服装成交额明显比半年前的第97届广交会减少10.1%。
而目前青岛的一些服装企业在中美纺织贸易协议达成时已经“闻风而动”,开始接手美国企业的订单。莱芜的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总坦言,下一步的事情就是根据国家制定的业绩和招标比例,着手争取配额了。
尽管中美协议为中国纺织品创造了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但毕竟还是存在着明确的增长限制。吕伟处长认为,对于我省的服装纺织出口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利用有限的配额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与品牌知名度。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在这方面,我省其实也有些可圈可点的例子。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山东亚光纺织集团在第98届广交会上,虽然纺织服装遭遇设限“寒流”,但两家企业依托品牌优势,依然把客户的订单排至明年3月份,显示了较强的“抗寒”能力。
大家一起做“好孩子”
“中国的纺织服装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国外,也在国内。”针对记者关于中美纺织贸易协议的提问,德州市一位大型棉纺集团的领导语出偏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及早告别“你能干,别人能干,你就没钱赚”的无序竞争阶段,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这位老总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企业生产一件T恤,出厂价只有36元人民币,出口到美国售价可以达到100美元。在这36元钱中,企业得到的利润只有2%,这区区的7毛2分钱也就是这件T恤在走完整个加工过程后的最终利润。因为无序竞争、相互杀价,使得我们的棉纺织企业把最大的利润让给了国外的经销者,自己在其中只是充当劳动者的角色,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滨州印染集团总经理薄利明也向记者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他认为,这份设限协议,反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协议产品数量的受限,将促使一部分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棉纺企业,面临破产和技术改造的抉择,从而减轻整个行业因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在采访中,德州这家大型棉纺集团的领导向记者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所幼儿园里,有许多孩子上课说话、打闹,于是老师就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当小孩子们懂得守纪律后,也开始学会互相监督。这样一来,人人都养成了守纪律的好习惯,整个幼儿园的秩序大为改观。
他认为,当前要改变棉纺行业的无序竞争状况,就要像幼儿园的老师管理孩子一样,首先从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开始,然后是尽快培养和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完)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