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体】针对山西发生的恶性交通案件,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上进行集体跑步等体育活动(本报昨日11版曾予报道)。 这个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红公章的红头文件,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教育最高权力机关“号令三军”的“
最高指示”,还不如说更像一支对逝去孩子负有守护之责者凄惨无奈的挽歌:“我那死去的孩子们啊!你们为什么在公路上晨练,没有操场,也应该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啊。我告诉其它的孩子们啊,你们再也不要如此,没有场地忍着,实在要锻炼的话,最好搞一些不需要操场的活动,比如扳扳手腕等。” 教育部这支挽歌,仿佛在给人们讲述一个既伤感又无奈的故事:一群穷苦的孩子,为了生计而出门乞讨,非但没有讨到什么,反被富人狠狠地揍了一顿,看着满身伤痕的孩子,无助的母亲只是无奈地说:“孩子,咱再不出去讨了,就在家饿着点吧。” 这支挽歌既包涵着凄惨和无奈,又透露出某种妥协和默认,另外还让人感到一丝疑惑,甚至一丝愤懑。“选择适宜的路线和场所。”什么样路线适宜?是羊肠小道?还是通幽曲径?孩子们何时才能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操场?樊艳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