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规范制止畸形产业链
记者在林甸县采访时,农民向记者反映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农民给张家育种,很少有签订合同的,倒是"西瓜袋"替代了合同的作用:农民秋收时将育成的西瓜种交给张家,张家返还给农民一个装有种子样本的纸袋,上面写明总斤数,算作农民领款的凭证。
多年来,西瓜袋成了林甸县部分地区的"流通券"
——
不仅可以作为农村定婚时的彩礼,还可到县城一些商店买摩托车。更为重要的是,西瓜袋竟还可以抵顶乡村的农业税、特产税等税款,用作抵押到信用社贷款。而新的育种户只有依靠老育种户西瓜袋的抵押才能搞育种,所以西瓜袋有时比钱还好使。一些农民认为,地方政府对这种行为的沉默和认可,也对农民最终陷入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农民向记者展示张家的付款凭证 —— 西瓜袋
这样的西瓜袋一度成为林甸县部分地区的“流通券”
农民反映,不仅张家榨取了他们的大部分利润,在这种产业链上,还有更多的人参与瓜分农民的利润:张家在各地搞育种要选拔片长,片长在农民收入里有提成。记者在一份《2003年制种基地制种联合会补充章程》复印件上看到,"99%的合格种子,提农户每市斤0.80元,西瓜所配发0.20元";"100%的种子,提农户0.5元,西瓜所配发0.80元。
农民反映,育种款在张家手里押着,使他们很难按市场价卖自己的种子,这样绝大多数利润都被张氏家族榨走。押的钱太多,也使他们很难有钱搞别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加上地方政府没有给农民引出什么致富门路,所以张家很容易就把大家
"套牢",农民明知受盘剥也没有办法。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董鸿扬研究员说,张家与林甸县农民形成的这种产业链,不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而是一种畸形的产业链。张家的发家史中浸透了对农民利益的盘剥,其拖欠行为不断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致富。对这种现象不仅应该尽快加以制止,而且也应引起其它地方的警惕。
记者:程子龙、邹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