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是一个地区社会稳定状况的晴雨表。崂山区信访工作从2002年的全市倒数第一,到2004年排名正数第一,实现了信访形势的根本好转,这与他们“六个第一工作法”的创新性实践,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
把握第一时间,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今年7月,沙子口街道西九水等社区30多名群众到街道反
映农工商养老保险问题,街道党工委接访后,积极协调区社保中心答复上访群众,在上访群众不满意的情况下,又带领2名上访群众代表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咨询有关政策,终于使上访群众明白了政策,消除了疑虑。
崂山区各级干部坚持把第一时间用于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建立起以主要负责人为主的党政成员轮流公开接访制度,在第一时间内接待、调查、处理和答复问题。
打好第一基础,建立起巩固的前沿阵地。
第一基础,就是农村干部队伍和制度建设。
打造新的干部基础。农村干群矛盾是诱发信访的一大因素。农村社区的换届选举后,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增勇同志亲自为200多名社区两委干部讲课,内容涉及干部角色、形象、领导方法等若干方面,产生了良好反响。
打造新的制度基础。在落实完善原有社区事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创新了《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办法》、《社区采购管理办法》、《社区工程建设项目发包办法》三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村干部的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打造新的法制基础。开展“法治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维护了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
坚持第一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坚持第一方法,就是坚持群众观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信访安全的成效。
沉到一线。开展了以“包一个村庄,帮助建设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促稳定、促发展、促村级规范”为主题的“包村双建三促”活动。
换位思考。处于崂山区与青岛市区接合部的麦岛片改造数年未能破题,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开始,以区委副书记吕明江为总指挥的麦岛片整村改造指挥部在对2600余户居民逐户走访的基础上,从群众利益出发,制定出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又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工作方案,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运作,拆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没有引发不稳定因素。
掌握第一信息,超前化解矛盾隐患。
掌握第一信息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为此崂山区重点实施了几项制度。
民情民意民智“绿色通道”制度。将区委书记信箱、区委联系电话、区长公开电话、区信访局电话及电子信箱向社会公开。
“三访谈”长效机制。建立了“三访谈”长效机制,做到对失业下岗职工、贫困农户、孤寡老人等“八种对象必访”,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实事、重大政策等“九种情况必听”,对基层干部思想上有疙瘩、群众中有反映等“六种情形必谈”,对上访户、五保户等“十种对象必到”,帮扶困难家庭300多户,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400多个。
主动约访制度。建立起上门接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为重点的主动约访制度,掌握了信访工作主动权,使信访问题在萌芽状态有效化解。
办信工作“一信通”制度。实行群众写信、政府买单的“绿色邮政”,实现群众来信零付费、零障碍。群众只要来一封信,邮寄、登记、阅批、办理、回复一路畅通,一信解决问题。
突出第一责任,提高信访绩效。
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领导体制、责任查究机制,特别是抓好主要领导亲自拆信、阅信、批信制度,亲自接访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及时处理好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严格领导包案、亲自处理信访问题制度,对越级访、集体访等重点问题,实行领导包协调处理、包督查落实、包回访稳定“三包责任制”,确保信访案件得到及时解决。
抓好第一要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崂山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着力建设“五个区域性中心”和经济外向型、人口移民型、旅游度假型、环境生态型城区。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高新技术、旅游度假、商贸、旧村改造项目陆续开工,展示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在农村,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线等福利制度;大力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条件;全国首创农村残疾人安居工程,325户贫困残疾人已全部喜迁新居;白内障复明无障碍区工程让486名患者通过手术重见光明;建立起农民健康电子档案和免费体检制度。(本报记者 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