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功利需求和心理满足都不存在——谁还为青岛足球喝彩
2005年9月25日,青岛中能队主场迎战山东鲁能队,据官方统计,这场比赛天泰体育场一共坐了10000名观众,尽管这个数字
与体育场的容量相比并不算多,却创下了一项纪录———青岛全年到现场看球人数最多的一场比赛。今年青岛中能队的成绩与往年比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位列联赛第7,这是青岛队职业联赛史上的第二好成绩。中能的主场战绩同样令人满意,13场比赛中赢了7场,即便这样青岛人依然不买账。除与鲁能比赛的观众人数达到过万人外,其他的12个主场比赛中,平均到场观众数不超过4000人,最少的只有2000人上下。不仅不能与1995年和1997年青岛主场的火爆相比,更无法与1999年和2000年保级大战时场场爆满的景象相比,当年青岛队足协杯夺冠时颐中体育场创下的4万人的无限风光,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不少外地来青岛的足球记者总是比较疑惑于青岛观众不到现场看球,在他们看来,天泰体育场不仅周围风景绝佳,而且交通便利,门票也不算贵,更重要的对他们和外地来青比赛的球员来说,能够在青岛的夏夜到体育场看场比赛,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但这种享受青岛人却懒得去受用。
球市的没落,不可否认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对于一个有着浓厚足球情结的城市而言,青岛的球市如此冷清,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不是我们不想去看,球队实力这么差、比赛水平这么低,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不止一位球迷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看来,青岛球市曾经火爆的背后,与青岛人足球狂热中的“功利意识”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而现在,中国足球的成绩和水平,显然已经很难满足青岛人的心理需求了。足球的整体氛围不变,要使青岛人回到球场的希望也就越来越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