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富翁一夜变成了寒酸人——谁还为青岛足球而战
“当天晚上,魏群领到了自己的第一笔比赛奖金,3000元,他把平生见过的最厚的一摞钞票一张
张平摊在宿舍的席梦思床垫上,坐在床沿,点上一根烟,美美地、久久地端详着眼前花花绿绿的景象;那天晚上,李明是在延边的‘狗街’上度过的。他在总共20万的赢球奖金中分到了8000元,一群人出去喝酒吃狗肉。从那个晚上起,他们不需要再时刻提醒自己每月工资只有150元……”这就是1994年,足球职业化的第一个年头,一帮穷小子一夜暴富。
1994年时的青岛球员,还没有魏群、李明那样的感受,1995年冲上甲A后,他们依然是联赛中收入最少的球队之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财大气粗的颐中集团接手。“开始我们这些小孩儿的基本工资是800元,这简直就是富翁一样的生活啊。我还记得自己去商场里买了一大堆当时自认是很高级的日常用品,其中还有以前从来不舍得买的大瓶飘柔洗发水。”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帮穷小子们,开始步入了“青年富翁”的行列。当时俱乐部的一高层透露,在2000年前后,颐中队主力球员的年收入都超过了100万元,就连替补队员也有30多万的收入,而像从辽宁引进的肖战波这样的大牌球员,则可以拿到300多万元。
2003赛季,随着球市的日益低迷,球员薪水开始滑坡;2004年之后,全国各俱乐部的球员、教练待遇、工资大幅度下降大势所趋;到了今年,绝大多数球员已经与高收入阶层渐行渐远了。年初接手球队后,中能的“第一刀”就砍向了球员们的薪水。现在青岛队的一名主力球员,月工资也就在1万元上下,全年的收入已不及两三年前的十分之一。而替补球员的收入不仅无法与一般白领相提并论,就是与工薪阶层相比,也是有些拿不出手。现在中能队的许多年轻队员,只能享受俱乐部管吃管住、外加400元月生活费的待遇。
2000年前后,颐中集团向俱乐部的投入最多之时,每年的净投入大约在三千万上下,再加上俱乐部自身的经营收入,一年的总开销大约在六七千万。而到了今年,这一数字已经大大缩水(总开销大约为两千万元),球员收入下降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从目前情况来看,俱乐部减少投入、球员收入降低,已然是大势所趋。职业化正在一步步由“疯狂”回归“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