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经过七轮谈判,终于在相互让步下握手言和,抑郁已久的中国纺织企业也终于拨云见日—— “我们领导这几天都在忙着开会,研究制定出口美国的新方案。”昨日,记者拨通了美国市场占70%多的纺织品出口大户———绮丽集团的电话时,一位秘书激动地告
诉记者,“协议达成给企业带来光明前景是肯定的,现在关键就看能争取到多少配额了。”和绮丽集团一样,近日来,很多忙碌的青岛纺织企业也都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 这一切,源自11月8日,商务部长薄熙来与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曼在伦敦签署的《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紧接着,11月10日,商务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了2006年输美纺织品管理的具体方案,即2006年度输美的协议产品采取业绩分配和公开招标办法执行。
七轮磋商拨云见日
中美两国在双边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今年1月1日,在全球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配额制度“寿终正寝”之后,美国在配额制度取消短短4个月后就开始对第一批中国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尽管中美双方从6月中旬就开始为解决纺织品贸易争端进行首轮谈判,但美国一直一意孤行,边谈边限,不断增加对中国产品设限的品种和数量。
美国这种为保护落后的本国纺织业所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使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前景蒙上了厚厚的阴影。而实际上,这一阴影不仅笼罩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给美国贸易商及消费者带来了不利影响。
记者在采访青岛纺织企业时了解到,自从美国开始设限以来,重点出口美国的企业不得不停产观望,不敢贸然接单。对美出口胸衣排名中国之首的青岛南南制衣公司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美国的设限和封关,他们今年来的胸衣出口逐月下降,近两个月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对应的是,在今年以来的各种相关展会上,来自美国的采购和贸易商明显减少了,有的即使来了,也是看看其他一些非设限产品,对于敏感纺织服装产品也都不敢轻易下单。
值得庆幸的是,中美双方经过长期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在本月初取得了重大突破。11月8日,中美纺织品问题经过七轮的谈判,终于在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握手言和后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双方在伦敦签署的《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最终使笼罩于中美纺织业界一年多的阴云得以消散。
三个核心问题互相让步
中美双方之所以能够达成协议,主要是由于双方本着互利互谅的精神共同为此作出了努力,最终就长期阻碍谈判取得进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达成了妥协。
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双方的妥协主要表现在三个核心问题,即覆盖时间、增长幅度和基数。关于协议覆盖的时间,中方原先要求的覆盖期到2007年底为止。经过谈判同意将协议覆盖时间从明年1月1日起延长至2008年底,为期三年。关于出口增长的幅度,美国方面以前一直坚持中国出口产品增长率只能限制在双方关于中国入世协议中规定的每年7.5%的增幅之内。经过商讨,美国方面作了重大让步。根据协议,涉及的中国对美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2006年的增长率为10-15%,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而2007年和2008年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2.5—16%和15—17%,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
从总的情况看,中美纺织品协议与中国同欧盟不久前达成的纺织品贸易协议有着不少的共同之处。也可以说,“中欧模式”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起到了很大参考和借鉴作用,或者说成为中美协议的重要谈判基础。
企业:现在敢和美商做生意了
“其实,姑且不论协议的具体内容如何,但至少现在我们敢和美国进口商做生意了,这才是最最关键的。”新华锦集团一位经理的话点明了此次中美达成协议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虽然协议中确定的增长幅度低于预期,但是“随着出口额度的进一步明确,企业可以据此抓紧制定明年的计划,有额度的就安排生产,没有的就赶快转向其他市场或产品。”
记者从市外经贸局获悉,今年1至9月份,我市对美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全市纺织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7%。为帮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挽回损失,局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政策,并将组织相关培训,为企业能够在随后的配额申报与竞标中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海洋大学一位资深教授认为,此次中美达成协议,除了增加了双边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前景的确定性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意义:尽管中美双方经过长期甚至是艰苦的努力才达成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协议,但是这是双方长期存在重大分歧和摩擦严重的贸易领域,这样一个“棘手的”贸易问题的解决,无疑将为中美之间其他贸易争端的解决提供很好参考和借鉴作用,进而有利于中美贸易的总体发展。
纺织品配额本月下旬招标
根据中美达成的纺织品协议,双方决定对21类中国输美的纺织品实施配额管理,根据今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数量,按照中美双方约定的增长幅度,本月10日,商务部计算出了21种协议内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并在商务部官方网站进行了公布。
商务部同时指出,2006年21类纺织品的出口美国的数量将采取业绩分配和公开招标两种方式进行管理,其中,业绩分配数量占协议数量的70%,具体数量按《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执行;公开招标数量占协议数量的30%,具体数量按《纺织品出口许可数量招标实施细则》执行。2006年度协议产品数量的首次业绩分配和招标工作将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期间进行。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青岛多家相关企业已在第一时间从商务部网站看到了这一办法。他们对这种仿照输欧纺织品数量管理的方式表示赞同,因为业绩分配和公开招标兼顾了企业的实力和近一年的业绩,避免了出口资源的浪费。
积极放大协议正面效应
在积极评价协议带来的利好之余,专家也提醒企业不要盲目乐观,因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句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贸易摩擦和争端也必将愈演愈烈。所以,今后尚需不断提升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放大协议的正面效应。
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告诉我们,简单的数量增长已不应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追求的目标。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纺织品出口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所以,今后应鼓励纺织品企业加大对产品的设计、研发等软性技术的投入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口碑,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增强国际营销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也有专家认为,应努力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途径。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输美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通过在国外投资办厂的方式,中国外贸企业完全可以将制造车间从中国搬到其他国家,减轻“中国制造”堆积过多造成的贸易压力。此外,在欧美对我国的部分纺织品设限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该探索市场多元化的途径,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中东、东盟和南美等,以规避设限给自身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