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成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因为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中国是否因此就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一点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最近有人撰文说,在津津乐道中国从经济全球化获得丰厚收益的同时,我们也不
应忽略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所付出的代价与面临的风险。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所付出的代价集中在:地区、城乡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环境生态污染加剧。据中国科学院专家测算,环境污染使中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7%,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及相当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工业体系严重受损、对外经济摩擦加剧等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车间”,而非“世界工厂”。因此,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在获得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而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巨大收益。一些西方“反全球化”人士所大肆宣扬的“惨痛”代价,只不过是部分结构性调整导致的就业机会流失而已。实际上,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政府反对自由化、抵制“华盛顿共识”。从全球化的净收益角度来考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当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宣扬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要么是信口开河,要么是有意混淆视听。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让发达国家更加受益,其关键原因在于这种经济全球化只是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而非真正全方位的、包括劳动力的全球化。根据自由贸易理论,只要各国全面开放、互通有无,各国经济最后就会达致均衡。比如,我们中国人多地少,如果劳动力也实行全球化自由流动,我们就会输出大量的人口到美国,使美国的劳动力价格得以下降,而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得以提高,最终达到均衡。然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是绝不答应这样做的。这样,他们通过有限的经济全球化,发挥了自己拥有高科技、品牌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强势,从发展中国家获利丰厚,但同时又阻止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的自由流动,只让他们自己本国人享受通过有限经济全球化获得的利益。仅从门槛高筑的移民政策就可以看出,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的“自由贸易”。当然,大量外资和外企进入中国,中国也有收益,经济因此得以发展,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太多而没有向国外流动的机会,其过剩的大量劳动力只能局限于本国使用,因此其价格必然大大压低,使本国劳动力很难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难以扩大内需,产品只好大量出口,而这种出口又大量消耗了中国国内的资源。因此,中国与美国比较,从这种有限的全球化中所获得的综合收益偏低。 不惜篇幅摘录上述见解,并不等于我们完全认同所说,只是向大家传递一种信息,请大家注意另一个视角,作为分析这类问题的一个参考。更何况,上述言论只是说了一种现象,抛出了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所以,该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出一个正确的“求解”方式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