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清友
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提到对中国能源战略四大全新命题的思考,指出“十一五”的五年内,单位GDP耗能要降低20%。它似乎并不像GDP翻番那样激动人心,引来的却是对中国能源战略非同寻常的思考。
1975年,曾任日本经济企划厅长官的屋太一撰写了一部叫做《油断》的长篇小说,取材于2
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根据相关解释,“油断”在日语中是“疏忽大意”的意思。这个词的典故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耶那》,故事大概是讲:一个主祭的婆罗门在举行火祭的时候,由于疏忽大意,手头缺少酥油,没能继续投入火中,神仙生了气,把他给杀了。
屋太一以“油断”为题,我想可能有两种解读的方式:第一,主祭因无油而断头,这是表面的意思;第二,日本可能因疏忽大意而断绝石油来源。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意思。
屋太一在书中称,日本石油进口中断一个月内,就会有50%的企业倒闭,两个月内将发生社会动乱,半年内国家将崩溃。虽然这些说法有些耸人听闻,但表明日本人对自己缺乏资源这个残酷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中国人的“油断”意识似乎也在与日俱增,而且这种意识已经从上到下达成了共识。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有两个唯一的量化指标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专家称,20%是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乃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控制性指标。
国家发改委亦在谋划资源定价市场化的方案。据悉,为了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带来的投机行为,将改进采价期的计算方法,调整成品油调价参考的外部条件,灵活反映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状况;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对石油企业涨价超额收入进行财税调节,财政对部分行业和弱势群体进行油价补贴。
不过,我倒认为我们对“油断”也许还应该有第三种解读。在一本叫做《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的书里面,作者保罗·罗伯茨认为:“不仅廉价石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石油产能已经接近巅峰,石油供应的下降不可避免”。因而,理性的选择是转到其他可再生能源上。因为目前的能源市场存在的问题是:炭氢化合物比替代能源(如风力、太阳能、氢燃料)要便宜得多。所以,市场化的方向是让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就说,应当把污染、气候破坏、呼吸道疾病等费用反映到石油价格中去,从而促进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设想全人类都坐在一辆石油火车上,它以“撞断了脖子一样的速度”向前奔腾,而终点必然是悬崖,我们该怎么办?是让它减速前进,人流逐渐疏散到其他轨道的车上,如氢燃料、太阳能、风能,还是大家一起奔向尽头,在临近悬崖的那一刻弃车逃亡?”
看来我们对“油断”的理解应当加上这么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为石油终结之后做好准备了吗?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