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的"读书无用"论
威县一所乡镇中学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体育课的内容一般就是做操和跑步,教学条件即使和县城学校比都是天壤之别。
辍学的孩子如此之多,其中肯定不乏聪明优秀者。他们本该是我们民族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本该在教室里寒窗苦读,为什么却选择放弃学业,宁愿
早早地出外打工或在家务农?
马庄村的杨志芳今年刚上初二,本该明年参加中考,但她很可能将与这次考试无缘。她初二上学期已辍学回家,辍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读书了"。东小城村15岁的女孩子武灵(化名)今年在初一刚上几天就退学了,她对记者说,"学习不好,读书没意思"。在当地的乡镇中学中,不少校长和教师对记者说,大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厌学",而家长不反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认为"读书无用"。
实际情况如此。但记者进一步深究,还发现在"厌学"和"读书无用"背后隐含着巨大的辛酸和无奈。被采访的家长告诉记者的往往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下工作"。这可能才是家长"读书无用"观念的真正意思。
2005年威县中考时,在35所乡镇中学中,只有一所学校的上线率超过20%,但也只有26%。有25所学校的上线率在10%以下,其中有三所的上线率为零,有18所学校经过中考得以升学的幸运学生,每校只有1名到3名。如此低的升学率,对许多孩子来说,在考试之前就注定了要被淘汰的命运。升学无望,这是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
假如一个幸运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那么在未来的几年里,带给其父母的除了快乐,还会有一张张沉甸甸的帐单。当地农民算的帐是:一个孩子如果考上公费的高中,一年学费要1000元,加上其它花销,一年大约是3000元,三年下来是1万元。如果是择校生,三年下来至少得4万多元。如果孩子考上大学,即使花钱再节省,四年至少也得5万元。这样的支出对于一个每年现金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的。
假如孩子成功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就业却可能是其面临的最大一道槛。据威县乡镇中学的一些校长说,村里的孩子和城里孩子竞争考大学,前者只能考上一些末流的大学,毕业后工作很难落实。威县籍的大专毕业生,已经连续5年没有人找到如意的工作,只有回家种地或外出打工,而这是不需要读书也可以做到的。花了很多钱念书却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这样的结果对农民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一项研究表明,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里,农村学生的比例呈增加之势。对于这些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如果碰巧户口在农村,找工作可能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