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和招商思路的转变,青岛就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吸引着国内越来越多的“金凤凰”前来投资发展。这些“金凤凰”在自身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我市在努力打造区位、港口、海
洋等硬环境的同时,还着力营造有利于外来投资发展的良好“软”环境。尤其是随着我市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建设以及2008奥帆赛筹备工作的启动,为国内外资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市经合办统计,1998年我市实际利用内资只有20亿元,到2004年已增长为192.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到达52%。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引进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186个,实际到位资金202亿元,同比增长35.4%。
“国字号”大企业纷纷亮相岛城
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产业集群招商,以大项目为抓手,主攻重点区域,不断扩大对内招商领域,促成大批“国字号”项目相继落户。
花落开发区的中石化大炼油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到位资金超过8亿元;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已投入2.8亿元;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到位资金达2.1亿元;中船重工已投入青岛造船基地项目1.7亿元;上汽通用五菱微型商用车生产基地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中冶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农发集团、酒泉钢铁等投资的10多个过亿元项目已顺利开工;投资3.6亿元的莱钢建设大厦、投资2.8亿元的数码科技中心、投资2.2亿元的中国联通已开工建设;投资8亿元的中信万通证券、投资7亿元的地恩地总部,以及海协信托、中国电信、中商集团总部大厦、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分院、博新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盛和大厦、石油大厦等一大批过亿元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同时,一批新签约大项目纷纷启动:一汽集团已与我市签约,将在青打造商用车生产基地;首钢集团与城阳区合作的新材料基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星级宾馆、鲁能控股的LNG码头等项目已正式签约;上海宝钢与市政府签订了扩大合作备忘录;民生银行青岛分行将在年底开业……
优化产业结构,内资功不可没
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产业集群的聚集组合,是内资项目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
统计表明,在青岛对外开放前夕,全市的一、二、三产比例为25:50:25,而历经20多年对外开放浪潮的洗礼和十多年国内招商引资的发展,大量国内知名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纷纷入驻岛城,推动我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变,2004年已变为7.5:54.1:38.4。在这个过程中,二、三产业均逐步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格局,电子家电、港口物流、造船、石化等现代产业迅速崛起,并涌现出一大批叫响国内外的名牌企业。
尤其是今年以来,一批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加速了国内产业整合速度,这些“重量级”企业频频将目光锁定青岛,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青岛加快建设六大产业集群搭建起更高的平台。
比如在造船方面,中国造船业龙头———中船重工集团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在青岛建设9个大项目,统筹规划青岛海西湾船舶工业基地。武汉重工铸锻公司投资建造船用大型柴油机项目、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计划投资9亿元建设船坞及防波堤等造修船配套设施项目,将共同打造青岛现代化的造船产业集群。
再如在物流方面,铁道部计划总投资7亿元在胶州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青岛铁路中心站;在钢铁方面,今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与青岛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进一步扩大宝钢和青岛业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莱钢建设集团已在青岛投资设立了7家公司;在金融方面,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纷纷入驻岛城;在商贸方面,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阳光百货等纷纷入青抢占商机;在科研院校方面,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包头钢铁设计院、石油大学青岛科教园区等相继移师青岛……
内资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据市经合办统计,截止到目前,中央直管大企业、国内500强、民营百强等六大类企业已有140多家来我市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投资2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近3000家;外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驻青办事机构达到500多家;加上投资200万元以下的各类外地企业,来我市投资的外地企业总数已超过4000家。这些内资企业在促进我市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投资百亿元的大炼油项目投产后,再加上配套企业,至少将带来上万人的就业机会。
目前,青岛已成为汇聚天下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国内知名大项目的大量进入,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对于推动青岛产业集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报记者邹吉宏本报通讯员王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