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执教者,课程改革几乎令所有老师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往,作为教学引领者的教研员常被称为“伯乐”,他们在遴选名师时常被称为“伯乐相马”。课改无疑让教研员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在承担组织教研活动时更像是“伯乐赛马”。
机制———反思互助
&
nbsp; 转变教研员角色,提升教研员素质,无疑是突破教研瓶颈的关键。 为优化教研队伍,市教育局改变用人机制,多次通过全市公开招聘教研员,吸引学历层次高、教学成绩突出、科研能力强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老师充实到教研队伍中,使教研员平均年龄由45.2岁降到39.2岁,学历层次达到本科以上。
经过探索与实践,教研机制逐步形成开放、高效,即教学研究的模式从示范到研究;教学研究的职能从指导到服务;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研员与教师合作、对话、探究的过程。教学研究的方式变“一言堂教研”为“合作性教研”;变“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为“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教研”;变“市、区、校线形教研”为“区、片、校互动的网络教研”。围绕课改实验,目前我市教研思路正在实现着三项转移。一是教研重心下移,教学研究延伸到最基层和最偏远的学校,使课改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教研中心转移,从研究教师教法为中心向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发展为中心转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三是课题研究前移,课题研究先于教学实验的进程,指导教学实验,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
网络———四级联动
课程改革参与面广、人员多、区域性差别大,有效地组织老师开展教学研究,成为课改实验初期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市教育局构建教研网络加以应对。目前我市已形成市、区、片、校四级教研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形成整体联动。市教育局已将研究课题下放,问题分解,分区研究,资源共享,使得教研活动更有的放矢。
在教研网络中,学校是最基础的一环,因此我市中小学普遍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许多学校采取“学术专题报告”、“教学问题研讨”、“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同伴互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使教师探索问题、互助学习、共同成长,营造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老师把推进新课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炼为研究专题,发挥其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在教科研中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用课题实验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我市“十五”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中,有《初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索》等3项省级重点课题和15项市级课改类课题,这些课题均产生于课改实践,校本研究进程与课程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强调专家与教师协调互动,注重科研与课改相生相长。
方式———好课学中做
沉下去做,走进去听,跳出来看,成为教研员的学习状态。针对新课程的综合化、时代性,市教育局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教研员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能力。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同时,教研员关注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挖掘教学问题背后的内容,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的工作关系。
如今岛城中小学教研方式更加注重群体的参与研究,改变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变包装课为随堂课,以课例为案例,突出问题解决,关注教学管理和教学策略。目前岛城中小学流行一种教研方式,先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老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借助集体智慧进行交流,达成共识,以此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
目前,市教育局已全面启动了“十优百课千人行”活动。“十优”即在一两年内推出十名课改优秀教师,树立教育服务品牌,造就名师;“百课”即锤炼出百节体现新理念的创新型优秀课例,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千人行”即培养1000名课改实验成长起来的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形成优秀教师群体。以此推动我市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