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孩子而言,4岁起进入可以教的时期,因为这时的孩子在运动、认知、情感、社会化等方面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对于课程改革而言,起自2001年的摸索也开始步入正轨,由最初的懵懂到理性地进取。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选择这一时段,盘点课改,旨在承前启后,让孩子从课改中受益更多。 &n
bsp; 综合实践活动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唯一的新增课程。有关《指导纲要》对其如此描述,“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然而,4年的试验不仅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积累,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从研究开始成为时下岛城中小学生的流行时。
没有教材的课堂
直到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没有课本,只有《指导纲要》。在没有教材的课堂上,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创作。
“秋游”一课就是上海路小学周琪老师的创意。她针对秋天景色秀美,孩子想到户外游玩的天性,设计了一堂新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整个活动分为枫树下、游乐园、午餐、动物园4个环节分别进行,在每个环节又巧妙地设计了各种活动。如在枫树下合影,周老师让学生自己排队,高个矮个同学相互照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强;游乐园里遇到难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午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休息,同时又隐藏着引导学生注意保护环境的活动目标等,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感悟、思考生活。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共同探索者。
用观察的眼睛看世界
学会质疑,从自我、自然、社会中用观察的眼睛看世界,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无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收获。
薛家岛小学四年级学生刘益榕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爸爸喂养、看护海参。有一天,她惊奇地发现池内的一只海参吐出了自己的肠子,爸爸解释为海参的自然保护。可是刘益榕产生了疑问,海参生活在池子里,并没有什么敌害侵害它,为什么还要吐肠子呢?于是,她从池内挑选了六只海参,分别做上不同的标记,放养在固定的区域,精心喂养,并作出观察记录。结果发现,海参吐肠子的时间长短因水质而变化。带着这个疑问,刘益榕查阅了不少资料,向科技老师请教,还走访了海产品养殖咨询站、卫生防疫站等单位,最后终于从海洋研究所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原来海参吃的是海藻和地泥,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时间一长就会患上消化道寄生虫病。出于本能,海参便将自己的肠子从口中吐出来,这样寄生虫也被清除掉了。弄明白“海参吐肠子的秘密”后,刘益榕建议爸爸养殖池内的水要经常更换,还要及时地喂养新鲜的饲料,清理池内环境。结果,刘益榕家的海参获得了大丰收。她颇有感触地说,揭开“海参吐肠子的秘密”让她懂得,遇事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就一定会找到答案,取得成功。
学科间泾渭不再分明
是科学,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观点曾经在全市小学教育界争鸣。但是,随着综合实践课的广泛开展,这一争论已然尘埃落定。
《青岛海域污染情况调查报告》、《中学生吃零食问题及科学饮食》、《男女生正常交往》……翻开青岛育才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专辑》,五花八门的课题报告映入眼帘。其中涉及环保、海洋知识、学校生活等各个领域。这些报告的完成,仅靠单个学科知识,单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中必须适应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要学会团结协作。
青岛育才中学初一学生王玉格等几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是“初一1班近视率调查”,运用生物、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完成研究报告。妈妈对此赞不绝口,“这对孩子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都有帮助。更为可喜的是,孩子通过调查发现近视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提高了预防意识”。
一只普通的生鸡蛋,经过学生们的“包装”从4楼扔下来竟安然无恙;一辆由气球做动力的小车能跑出几十米;几根牙签、几支吸管能承载几公斤重的重物……这些奇思妙想都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积淀使然。古语道,“教学相长”,课程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老师的教研方式。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