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凸现“项目+公司”模式
重点实验室进军经济主战场
总数达到22家,覆盖我市四大主导科技产业领域
本报讯众所周知,
青岛科技成果转化有个特色鲜明的“双大合一”模式,大院大所与大企业联合,共建科技企业或组成战略联盟,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其实,就众多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同样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体会。这是因为,遍布海洋、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市企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黄金搭档”,以“项目+公司”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了新的亮点。
2000年底正式启动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五年来有了长足发展,逐步成为原始性创新的基地、产学研结合的亮点、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前沿,为推动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市科技局正式批准依托莱阳农学院建立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市级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市市级重点实验室总数已经达到22家,覆盖海洋科技、软件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四大主导科技产业领域。
在2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中,海洋科技领域的数量最多,达到6家;生物医药领域次之,包括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和现代生物工程3家;新材料和软件产业领域各一家。此外,我市还在纳米技术、工业信息化、新型环保、现代分析技术、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网络家电和智能信息研究领域设有重点实验室,代表并引领着城市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
来自市科技局基础处的统计表明,重点实验室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亮点一直表现“抢眼”。2001年以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兴办项目联合体、成立股份制公司等多种形式,自办或联办新兴科技企业47家,投资总额达7.6亿元,注册资金4亿多元,实现产值近5亿元。
落户青岛科技大学的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堪称“项目+公司”模式的领跑者。成立三年来,该实验室瞄准我市乃至国内尚属空白的领域开展自主研发,一待技术成熟,即通过社会融资成立“项目公司”,以实验室为技术支撑、企业为载体迅速实现产业化。目前,已有多项成果通过这一模式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创造出可观的效益。该校副校长刘光烨介绍,近年来实验室加强与企业合作,与海晶化工、佰世坤科技、德意利、宏达塑胶、基珀密封、海源实业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关系,先后完成了高性能PVC树脂开发、波状挡边输送带、轿车内饰材料与模具等成果研发。
记者注意到,经过市科技部门的悉心培育和大力推动,“项目+公司”模式已经在我市重点实验室与企业之间普遍推广开来。市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以抗动脉粥样硬化海洋药物916和高效吸水保水剂作为技术股份,与青岛深蓝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青岛海大深蓝生物工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因子调节剂系列产品———高效吸水保水剂供不应求。新开发的“林果乐”、“农友一号”、“花伴侣”等五个保水剂系列新产品,在山东、北京等地城市绿化以及新疆、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民营企业喜盈门集团与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协议,开发的海藻纤维不仅具有医疗保健功能,而且抗菌、防辐射、防紫外线,以其高技术含量呈现出广阔的产业化前景。(本报记者张子倩本报通讯员焉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