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走班热”急剧降温 重点学校纷纷转回文理分科
晚报讯 原来的固定的班级没有了,学生也不再分文理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选修课”和“大堂课”,去年高中新课改之后,我市有几所重点高中学校依据新课改精神尝试实行了“走班
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走班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当初“吃螃蟹”的这些重点高中如今不得不放弃了走班制,重新回到了文理分科的老路上。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模式新颖的走班制为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迅速降温,最终走进了困境呢?
学生:走班的感觉有点乱
小林是我市一重点高中的学生。说起自己的走班经历,她并不愉快。“兴奋过后,就会有乱的感觉。课间本来就不长,一上课就要拖着书包、书本、文具,往另一个教室跑。坐在一个教室里,同学之间却很陌生,老师对同学也陌生。”小林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观点。小林说,高中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可以说是分秒必争,而这种走班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浮躁的情绪。小林反映的,无非是走班制的管理问题。而实际上,导致部分学校“走不动”的原因,也正是管理上的问题。
老师:走班走出管理难题
我市一高中老师认为,现阶段我市的一些高中,不具备走班的条件。这位老师说,国外实行走班制,有其先决条件,人少、教室多、教师多。学生可以将物品安置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教室,学校有近百门课程供选择,这样一个班二十个人左右,便于管理,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容易磨合。而眼下我市的教学班,一个班就有五六十人,教室数量有限,一上课学生就要带着书包、文具去“赶场”。人多秩序乱,老师反映自己带多少个学生,自己都不知道,有学生不来上课自己也未必清楚,部分学校就出现了一些学生专门利用走班时钻空子旷课出校的管理漏洞。正是管理上的混乱,导致了走班制盛名之下难符其实,得不偿失。“有些学校正是预见到了走班将面对的管理难问题,所以没有在眼下的条件下,尝试走班制。”
困境:指挥棒不变是关键
“走班的形式无疑是先进的,但现实的考察标准却是不同步,毕竟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头上的高考指挥棒不变,高中走班必然举步维艰。”一位学校管理者说,走班制给了学生最大的选择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走班制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不分文理班,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促使学生的文理科平衡、全面发展。但是,走班制在青岛乃至山东并没有成为气候,相反,原本大胆尝试走班制的学校纷纷放弃。除了管理上的困难,学校对走班持观望态度而不敢轻易尝试的原因,是希望“稳中求胜”。据了解,目前我市高中仍以高二变动成文理班或入学划分文理倾向班为主。
既然走班制这一新鲜事物,在眼下的条件下难以全面普及,那么新课改的精神是否意味着贯彻无方呢?“走班只是一个形式,而不是实质。”走班制的四处碰壁,并没有在根本上动摇岛城高中对于课改的看法。一些老师表示,将课改等同于走班,是将课改的“窄化”,课改的实质在于课程意识、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只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选择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即使不走班,新课改的“魂魄”也没变。(记者冷雪)
■新闻链接
去年高中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市部分重点高中放弃原本的“行政班”授课方式,进行以选修为主的走班教学。原来的“行政班”的概念被弱化,更没有文理班的概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