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现象,从1998年起,我国药品已连续16次降价。10月10日起,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降低头孢呋辛等22种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后,全国各地掀起又一轮降价“风潮”。 然而,在一道道“降价令”后,老百姓还是认为药价太高。
以药补
医:低价药难进医院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服务收入约占47%;财政拨款等约占5%。在财政补贴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药品销售收入自然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
与此同时,药品要想在医院流通还要遵循许多“游戏规则”:首先要进行层层“公关”,通常要给医院让利15%左右,这是国家允许的部分,叫“明扣”;医院从医药公司那里还能拿到一部分灰色收入,大约在10%,叫“暗扣”。
一种药品如果出厂价为1元至2元,售价10元就很正常,但生产企业通常只有10%的毛利,其余7元至8元的利润都被流通领域“吃掉了”,一个环节被扒一层皮。
平价药店:难平药价虚高
平价药房的出现的确在相当程度上震荡了各地药市,一度令各地大小药店、医院惊慌失措,纷纷采取调价措施。
然而,平价药房可以说是一剂“良方”,但还不可能根除药价的“虚火”。平价药房治理药价虚高的作用非常有限,原因出在当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和机制上。首先,平价药房的药品销售量太小,我国药品销售终端在医院,其市场份额占85%以上;其次,我国大多数医院的处方药不允许外流,有公职的医保人员也不可能拿着处方到平价药房购药,同时,平价药店中处方药品比例也较低,可供选择量小;第三,平价药房绝大部分不是定点药店,它们最大的消费群体是自由职业者、下岗工人等。
哄抬药价:药厂是“价托”
某种药原来只卖0.5元,改了包装和名称后,便堂而皇之地卖到10元。为了抵消“降价令”带来的损失,一些药厂在研发新药难的情况下,“心急火燎”地做起换包装和换药名,然后再高价销售的“表面文章”,假借“新药”之名,行暴利之实。
治药价虚高:良“药”何在
江西省医院管理学会专家胡国琪认为,药价虚高的板子应打在政府身上。他说,导致药价虚高,除了医院出现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外,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他建议,国家抓药价,应把问题简单化,只抓两头,一是卡死药品出厂价,二是卡死医院的用药价,至于中间环节的利润经过多少环节分解,无需理会。比如一种药品以5元价格出厂,国家若规定30%的加成率,到患者手上的价格便卡死在6.5元。李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