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风光
自今年9月初开始,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莱山区解甲庄镇南沙子村、芝罘区锦绣新城、烟台开发区
八角街道侯家村等地,接连发现4处东汉时期的墓葬群。专家指出,这一连串年代相近、种类相似的墓群考古发现,对研究汉代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形态有着积极的意义。
汉墓频现市区
“我们挖出古墓了!”9月初以来,市博物馆和本报不断接到市区几处工地施工人员打来的电话。考古人员迅速出击,先后对市区范围内的4处东汉时期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9月6日,市博物馆考古队首先来到位于莱山区解甲庄镇南沙子村南一处丘陵的果园内。经过清理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这些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墓,分布范围约有2万平方米,都是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砖室墓,墓穴中,发现了陶罐、琉璃、铜镜等做工比较精致的随葬品。
随后,莱山区解甲庄镇西轸格庄一刘姓村民听说施工队在山上挖出了“老辈的砖头”后,立即好奇地前往现场查看,当他看到砖头的花纹与近期新闻报道照片上的古墓砖花纹很相似时,便立即电话联系有关部门,又一处东汉墓群被考古专家发掘出土。此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市民报告,考古人员在芝罘区锦绣新城工地、烟台开发区八角街道侯家村西山果园等地,又发掘出两处沉睡地下的东汉古墓群。
诸多新发现
4处同一时代的古墓群在较短时间内被连续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主持这几次考古发掘的市博物馆考古专家闫勇说:“此次连续进行的抢救性挖掘,考古人员有许多新的发现。”
他告诉记者,9月上旬,在莱山区解甲庄镇南沙子村、望杆墩村附近的两处东汉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其中的4座东汉古墓,不仅造墓青砖花纹清晰考究,而且墓门门垛用砖带有清晰可见的龟形花纹,做工非常精致,随葬品中的琉璃器皿在烟台地区属首次发现。一周后,在莱山区西轸格庄清理出的4座东汉古墓中,一座长方形砖室墓带有墓道,这种墓葬形制,在以往发掘的东汉时期墓葬中从未出现。
更为稀奇的是,10月14日在芝罘区西部锦绣新城南区工地,考古人员发掘的一座奇特的东汉古墓中,墓底竟然由双层砖铺砌而成!而在烟台开发区八角街道侯家村,考古人员首次发现,这里的两座东汉时期的封土墓,与近几年发掘的西汉时期上为封土、下为墓室的古墓,埋葬风格迥异。这两座东汉墓的墓室位于封土的一侧,封土底边长8.7米、高近2米,顶部为圆形,底部为方形,体现了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观念。
汉墓告诉我们什么?
墓葬是一个地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真实情况的缩影。据统计,迄今烟台地区经科学发掘的汉代墓葬已达400多座。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帝国时代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也是汉文化形成时期。考证烟台地区的汉代墓葬,寻找其演变规律,恢复其历史风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市博物馆馆长王锡平说:“这些短时间内连续发掘的东汉古墓,使我们对两汉时期烟台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两汉时期是中国墓葬制度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思想观念和汉代的厚葬之风,都影响了墓葬礼俗等方面的变化。近年来,烟台地区发现的战国等早期墓葬,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器物的组合或器物形制,基本与山东中西部的同期文化一致。到了汉代,这种一致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王锡平指出,从最近以来连续发掘的汉墓可以看出,在汉代,烟台虽然地处比较偏僻的边疆地带,但是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繁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