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可能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把一半以上的国民长期地滞留在农村,如此,既让一大批有条件的农民进不了城,也难以实现土地向种田高手集中的理想状态,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有专家指出,未
来15年虽然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平均一年提高城市化率1个百分点,从现在到2020年,城市化的水平达到58%左右,如果按照2020年总人口14.7亿来计算的话,届时城市人口8.4亿,农村人口还有6.3亿。 就在人们还在为城市化的进程应该快一些还是慢一点、城市化的主力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而举棋不定之时,这一分析,无疑给我们以警示和紧迫感。我们不可能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把一半以上的国民长期地滞留在农村,如此,既让一大批有条件的农民进不了城,也难以实现土地向种田高手集中的理想状态,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由于认识上的差距,我们过去已经失去了不少加快城市化的历史机遇。最近,又有专家指出,由于宏观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就更不应该实行城市人口控制,而应该敞开城市大门,让更多的人从农村自由进入城市。理由是:第一,在人口和资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城市化是最节约资源、最高效率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这一点早已无须证明。第二,人们(尤其是城里人)往往只看到“外来人口”进城是和城市“争夺资源”,却往往对他们带来的资金、智力、劳动力以及各种创造的资源视而不见。近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事实说明,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是可以不断增强的。第三,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为阻止城市化,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环境和人口增长代价。中科院的评估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半个多世纪以来,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1.5倍,中国等于丢失了大约350万平方公里土地。分析认为,由于二元户籍制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或由城返乡,所以,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在人口战略政策失误而“误增”的庞大人口基础上,因此又多生了1亿人口。分析认为,既然城市化是最节约资源、最高效率、最文明、最能有效节制人口增长的人类发展模式,今日中国的大城市就不应以“资源紧张”为由实行“人口控制”。
因农民消费落后而导致内需不足的真正原因,同样说明更多地吸收农民进城的必要。消费的实践证明,平民百姓才是消费的主体。但农民为什么消费水平低?有专家分析说,农民消费低不完全在于收入低,而在于“公共品”的缺乏。除去收入低的原因,正是农村消费环境恶劣、缺少配套设施,使得很多耐用品难以打开农村市场,反观城郊农村,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辐射效应,耐用消费品颇受农民欢迎。这反映农民不是不需要消费,而是不愿意浪费型消费。
而采取加大农村公共品建设的路子,并不都是合理的,从“统筹”的角度,同样的投入,公共品在农村和小城镇的利用率极低,低效投入,无疑将加大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所以,中央曾明确指出,所谓“小城镇”的概念就是县城和自然形成的有特色的资源型城镇,而非“大村子”式的所谓城镇。
由于中国经济的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在吸纳农民进城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很多的问题,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与延迟农民进城相比,加快城市化的步伐,还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