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千年,大学生们的新尝试层出不穷,拿起摄像机,拍DV电影成了新一代前卫大学生们展示自己风采的“新玩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我们的骄子们都有过哪些独特的方式和活动来度过大学时光呢?昨天,记者分别采访了各个时代的大学生。 ◆二十一世纪拍DV玩电脑 &n
bsp; 喻同学(青岛大学广告系2003级在校生):我们这代大学生接触网络多,也更开放。学校里社团有几十个,有DV社团、电子乐队,我就自己办了一个平面设计工作室,用电脑搞创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外文电影很时髦 刘先生(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专业90级学生):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出现“打工热”,“不安分”的我就经常在外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在学校活动方面,当时最热闹的地方是辩论社,每个系都有同学参加,这跟我们学校擅长辩论有关。 另外,“录像俱乐部”也是个很时髦的地方,一些能耐大的同学总能找来外文的原版电影放给大家看,让我们大开眼界。到了后期,才逐渐接触电脑。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喜欢玩文学 郭先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81级学生):我上大学时,业余生活比较枯燥,一般就是打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不过,学校里的“诗社”、“文学社”很热闹。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卫学生爱跳舞 魏先生(山东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我上学的时候刚恢复高考,大家很用功,玩的时间不多。平时就是打篮球、排球。到了周末,就到我们系里看全系仅有的一台电视,看女排“三连冠”、看容志行带领中国队冲击世界杯,那是最大的娱乐了。当时社会渐渐开放,已经有一些“前卫”的同学开始学交谊舞了,不过像我这样的还不敢,觉得那是在“谈恋爱”。 ◆上世纪六十年代露天电影是最爱 黄先生(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61级学生):我上大学时功课很多,比现在的大学生要紧张。不过业余活动也很丰富,学校里有文工团组织同学排练话剧,还有摄影社。学校经常请劳模、先进人物到学校做讲座,当时黄继光的母亲就来过。当时我们学校有成都市最大的电影银幕,每周六放露天电影是大家最盼望的事了,简直是“万人空巷”。记者刘文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