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与亚洲其他地区经济结构和出口特征上的差异,建立统一的货币合作区存在相当的难度。尤其是在对外浮动上,日本与亚洲其他经济体对美元的浮动策略绝然不同;在政治上,日本对其亚洲侵略历史的反省不能使其亚洲近邻放心。
从这两点来看,日本主导的亚洲货币单位“先天不足”,要想取得更快的进展更是“
难上加难”
一直以来都希望在亚洲货币合作中唱主角的日本终于有机会实现它的梦想了。10月25日,亚洲开发银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室室长河合正弘向日本媒体透露,亚洲开发银行将从明年开始编制和公布显示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亚洲货币单位。据了解,亚洲货币单位将组合进日本、韩国、中国以及东盟10国等13个国家的货币。
无疑,亚洲货币单位是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设计的,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将按比例反映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所以日元、人民币和韩元的比重较大。虽然鉴于经济结构上的差异较大、政治上存在巨大的分歧,短期内实现“亚元”这一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几无可能。但是出于亚洲国家之间汇率和出口稳定的考虑,建立固定汇率区这一较低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还是相当可能的。
日本之所以积极促动亚洲货币单位的建立,其目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政治方面,可以实现其世界大国的梦想,通过货币约束进而扩大其在亚洲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其一贯以来在亚洲不良的政治形象;第二是经济方面,因为亚洲货币单位是按比例反映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所以日元在其中所占比重极大,日元的波动客观上主导了亚洲货币单位的稳定。另外,由于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经济的互补性比较强,日本的制造业大量移植到亚洲其他国家,稳定与亚洲国家之间的汇率有利于消除汇率风险。
日元主导亚洲货币单位虽然符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经济体希望与美元脱钩、与日元保持稳定的愿望,但是由于日本与亚洲其他地区经济结构和出口特征上的差异,建立统一的货币合作区存在相当的难度。尤其是在对外浮动上,日本与亚洲其他经济体对美元的浮动策略截然不同;在政治上,日本对其亚洲侵略历史的反省不能使其亚洲近邻放心。从这两点来看,日本主导的亚洲货币单位“先天不足”,要想取得更快的进展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中国来说,亚洲货币单位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虽然完美的亚元离我们还遥遥无期,但是眼前的亚洲货币合作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慰藉。抛开政治上的影响不谈,从经济上来看:第一,可以大大增强人民币在亚洲货币中的话语权,这一点从长远来看是至关重要的。日本之所以孜孜不倦地主导亚洲货币单位的实现,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取得强势的话语地位不仅可以在未来亚洲货币向更深层次合作的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更能够稳定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投资银行JP摩根也在今年年初呼吁中国及其亚洲相邻经济体把货币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亚洲货币单位。并声称,这一做法将减少全球失衡现象,允许亚洲国家在不失去竞争力的同时加强其货币,并促进地区的稳定。
第二,加强与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货币合作,也可以缓解目前紧张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中国与大多数亚洲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出口状况类似,美元届时应更多地考虑对亚洲地区货币整体贬值,而非仅仅是中国一国。这样一旦美元对所有亚洲货币贬值,美国减轻贸易失衡、亚洲国家降低储备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同时人民币对亚洲其他货币并未升值,出口压力也相对得到减轻。
套用一句英语中的谚语:说比做难。在认识到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好处之后,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到分析中国是否具备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条件上。
首先,中国在1997年年金融危机时坚持了“不贬值”的承诺,在亚洲邻邦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威信,而同期日元的波动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加上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态度。在历史印象分上中国占据了主动。
其次,建立区域货币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经济结构与主要出口国家的一致性,中国与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基于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且出口目的地均为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内稳定和对外浮动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而日本则正好与之相反。在经济一致分上中国再次胜出。
最后,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显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在出口上具有不对称的竞争压力。也就是说,中国具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具备了更强的话语权基础。如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产品对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产品的竞争压力指数分别为0.657、0.688、0.738、0.922、0.621、0.912;而以上各国产品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指数分别为0.372、0.146、0.244、0.111、0.284、0.223(数据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姚枝仲《不对称竞争压力与人民币的亚洲战略》,数据越大表明所受的竞争压力越大)。在经济领导分上中国同样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以上诸多因素,中国既具备主导亚洲货币合作的能力和基础,也能从亚洲货币合作中获得长远的利益。同时,中国的竞争者日本则面临众多不利的影响。如果不能把握如此的千载良机,将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憾事。 陆志明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