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港口产业工人 ———看青岛港对农民工的用人观
拥有一份劳动合同对于城里人来说可能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农民工眼中,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于自身成本的考
虑,漠视农民工的劳动价值。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以人为本”被着重强调,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认可和尊重,在这方面,青岛港集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继今年3月份第一批108名农民承包工转为合同制工人后,日前,又有254名来自革命老区的农民承包工在青岛港集团转为合同制工人。这意味着,除了每个月足额发放的工资外,他们还将享受由青岛港集团出资、劳务输出基地在当地为自己缴纳的五项社会保险。另外,他们和港口在岗职工一样,享受到年功工资、综合物价补贴、午餐补贴、班中餐补贴、交通补贴和劳保用品,还与在岗职工一样发放节日物品、生日蛋糕,享受带薪休养、健康查体等待遇,并可参加技术工人资格考核,享受技术工人岗位激励奖等等一系列津贴,如果取得技师资格,户口还可以转到青岛市。
对于那些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农民工来说,能有份安定的工作,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到足额的工资,从而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过上像模像样的日子,这已经是一个梦想了,而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无疑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1998年从沂南来青岛港的农民承包工李先胜当时的愿望只有一个,就是打工挣钱。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年的经济收入只有1000多元。家里还有上学的弟弟妹妹,作为家里的老大,他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通过在青岛港工作的近十个年头,他去年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0000元,这在父辈眼里简直是天文数字。李先胜刚刚被聘为合同制工人,他自己悄悄地测算了一下,如果加上青岛港即将要为农民工涨的工资,还有转为合同制工人后每年新增的近万元福利,自己全年将有望突破30000元大关。用家乡人的话说,老李家那小子可真了不得了。而这意味着通过自己在港口的收入,全家的生活条件都会明显得到改善,父母再也不会因为没钱看不起病,弟弟妹妹再也不会因为没有钱交学费而辍学,他有信心、有能力供他们读完大学。
也许有些企业根本无法理解青岛港集团的做法,港口业并不是什么高利润行业,成本控制十分重要,有必要为了农民工花费这么多心思吗?的确,成本很重要,青岛港上半年节约了2.4个亿,可这不是从员工工资里省出来的,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员工各种“金点子”省下来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这样说:“我们应当相信职工有能力,职工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政治上得到尊重,在人格上得到尊重,那么整个气氛就会比以往更好、更和谐,整个团队更加紧密无间,那么发展也就会更快。因此,该涨工资的一定要涨,决不能克扣军饷,特别对装卸一线吃计件的同志。”
从这段朴实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读出青岛港的信念,那就是人人可以成才,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充分肯定每个人的成绩,而这与党中央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完全吻合。
事实上,正是由于受到了尊重,青岛港的农民工用越来越出色的业绩回报了青岛港。山东省首届优秀外来务工青年、青岛市十佳外来务工青年等荣誉一次又一次地被青岛港的农民承包工捧走。目前,在青岛港工作的4000多名农民承包工中,以散杂货作业为主的大港公司就有2100多名。其中农民承包工班长52名,副班长73名,他们在基层装卸生产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大港公司装卸三队农民合同工班长徐万年在一线装卸作业中,吃苦耐劳,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袋装货装车流程,他带领全班摸索出“袋装标新操作法”,将每节装车时间平均缩短17分钟,作业全过程提速到30分钟完成,并创出了装大豆火车17分14秒的全海区第一高效。为此,青岛港将该火车装车服务品牌命名为“万年速装”,并选入青岛港2005年“十大员工品牌”。除此之外,“召利全能”、“进军灌包”等品牌都是农民承包工所创。
同时,农民工还把青岛港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在青岛港征集的员工“金点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提出来的,这些“金点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港口的挖潜降耗和提高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青岛港集团又发现了在这里安居乐业的农民工的新需求———学习的需求,用青岛港农民工的话说,未来有了奔头,就总想着提高自己的素质,为港口多做贡献。为此,在青岛港2006年加快发展工作会议上,这一问题被当作破除港口发展瓶颈的主要问题被提了出来,与进一步做好农民承包工向工人队伍转化的问题一起成为集团工作的重要目标。
可以想像,农民工在青岛港的日子必将更加幸福,而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港”的青岛港集团也用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诠释了一家负责任的大企业的社会价值观,并为企业发展埋下了基业长青的种子。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