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有些是应景的,也就喊喊口号做做样子。”10月19日,山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的佘主任对记者直言不讳,表达了她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的担忧。
10月18日,记者到省城某高校采访,问了不下十个学生,都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后来在该校的另一个教学点,才辗转在办公楼的
顶层找到,而且大门紧闭,门上贴着一张纸条:“每周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半开放。”而另一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有3人,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还要负责管理、宣传、财务等工作。“每年经费只有几万块,还不够印调查表的呢。”为此这所学校只能向本校学生提供面对面有限的心理咨询,来这里咨询的学生也要提前预约。
记者在多所高校调查发现,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比较正规的像山大安排专业老师每天值班,还开展许多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山师大的心理咨询机构与心理系挂钩,由心理系的教授来兼职,还有学生提供义务服务。但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几乎是摆设,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并没有在高校完全建立。
不仅硬件上存在差别,从业人员的素质更是难以保证,因此不少学生对心理中心的作用表示怀疑。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不少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没受过专业培训,还有的从业人员动机不纯,谋利思想严重。
山东建工学院心理咨询室的林教授坦言,我省的心理咨询还没有提升到其应有的位置,而且从事心理咨询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曾有咨询老师表示看到学生来了不停地絮叨就烦,这怎么帮助别人?山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佘主任也指出,不少学校由从事管理学生工作的人员兼任心理咨询人员,这就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保证学生不出事为前提,而不是以教育者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前提。
所以,多位专家都强调,心理咨询要想真正取得良好效果,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解决自杀干预等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需要较大的经费和投入,然而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室的规模和环境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都因为经费不足而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本报记者徐静高园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