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交会上,马家沟的芹菜、旧店的苹果、坊头村的彩椒,争相推销自家品牌;超市市场,韭菜、西瓜、芸豆只有少数农产品“烙”上品牌“名片”——品牌菜离餐桌有多远
2005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已经落下帷幕,市民梁女士却仍津津乐道,在展会上买的“名牌果菜”味道就是好。可是这两天,她跑遍了不少超市、市场,却怎么也找不到同种品牌。梁女士觉得挺遗憾,为何一个农交会能招来那么多农产品好品牌,而百姓日常“菜篮子”里却难得一见?
超市里品牌菜露脸不多
记者走访了岛城多家超市,发现品牌蔬菜、品牌水果基本集中在中山路、台东和东部一带的大超市里,在这些超市中,“饭香园”麦饭石蔬菜、城阳郝家蔬菜、上马菌菇是比较常见的品种,另外,以无污染著称的有机蔬菜、针对韩国顾客的需要引进的韩国种植技术的品牌蔬菜也丰富了超市的蔬菜品种。记者看到,这些商场多采用专柜的形式,把品牌蔬菜和普通蔬菜隔离开来,让消费者能够比较选择。
尽管品牌蔬菜的品种逐渐在增加,但与超市的整体销量相比,其销售额仍是微乎其微。东部某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品牌蔬菜在整个蔬菜区域中,销量大约只占十分之一左右,普通蔬菜需要天天上货,而很多品牌菜两三天才更新一次。”
价格高消费者望而却步
“一捆青菜,普通货只要2元,品牌菜却可能要4.5元。当然吃个普通菜就行了。”如果两捆看上去样子差别不大、价格却差了一半的青菜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择哪一种?记者在东部一家超市对前来买菜的20位市民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九成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买便宜的,有半数人认为蔬菜打上品牌价格就高出一大截是没道理的。
“市场上的苹果1-2元/斤,我这里的苹果3-5元/斤,我们的苹果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口感好,品质高,卖这个价钱一点不贵!”平度市旧店镇苹果协会副会长何恩敏说,他们的苹果已经注册了品牌,因此每个进入市场的苹果都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从撒种、施肥、采摘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因此卖价自然要高。
品牌菜推广还需新思路
近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人们需求的增长,我市农产品涌现出上百个品牌,涉及蔬菜、猪肉、豆制品、调味品等各种产品,不少已经出名的品牌也在推陈出新,不断改良出不少新品种问世。“但是,市民接受品牌农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其中有消费意识的原因,也有品牌自身的原因。”市蔬菜与副食品办公室主任郭健告诉记者,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高,品牌意识才会不断增强,进而推动品牌农产品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市不少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精细化程度还不够,也导致其品牌形象树立不够牢固。
“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大浪淘沙,不达标的农产品会被逐渐淘汰,高标准、高品质的农产品是未来我市‘菜篮子’商品发展的必然趋势。”郭健表示,随着年轻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正进行良性循环发展,但品牌的产品占据整个市场的份额终究有限,它更大的作用在于给这个行业树立一个标杆,起到一个典型示范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让农民看到高品质农产品的前景,进而提高每一棵普通农作物的质量,让市民的“大菜篮”里全部装满像品牌货一样的高品质产品。记者刘兰星